古时候清明节有什么习俗 古时候祭祖扫墓追溯到什么时候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时候清明节,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小编之前曾为大家介绍了很多新春风俗,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好评,今天咱们就聊聊另一个即将到来的传佳节——清明。
▲清明踏春
众所周知,每年公历4月5左右就是“清明节”,不过在古时候,这一节的准确期却不太好确定。古人按照太阳与赤道之间的夹角在全年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其中冬至后的第105天为寒食节,再后推3天即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清明节也在这一天。不难看出,清明节在农历中不像端午、中秋那样拥有固定期,因此民间通常是参照官方发布的皇历予以确定,用以指导农业生产。
据《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斗指丁......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而得名”,《月令明义》中也有“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的论述,这说明“清明”一名的由来与气候有关,此时太阳处于黄经15°,雨水渐增多,天地清洁。在这一天,古时候帝王会举行隆重的“墓祭”之礼,民间也相继效仿。春秋战国时期,为纪念忠臣介子推,晋文公将其死难定为寒食节,全民禁火,只准食用冷饭冷菜。由于两个节相隔很近,后世便逐渐将二者合为一,相关习俗一并继承。
根据现有史料进行分析,中国祭祖扫墓的习俗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东周时该风气已深入千家万户。据汉载,西汉酷吏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时节“还归东海扫除墓地”。这从侧面反映出古时候人祖先崇拜、亲族意识已非常牢固,因此后世逐渐将扫墓作为固定礼仪之一。唐朝开元年间,玄宗李隆基正式下诏定立“五礼”,扫墓便位列其中,更会放假数以便各级官吏回乡祭祖。得到官方许可和推崇,扫墓之风自然风靡全国,柳宗元在《与许京兆书》中对此曾有生动描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
此外,寒食节流传到唐朝时逐渐式微,清明节又从复合节成为了单一节,祭祖扫墓成了最具代表性、持久性的习俗。直到现在,各地民众依然保持着在清明节前后上坟的习俗,除去墓上杂,培上一抔新土,再恭恭敬敬地放上果蔬珍馐,和家人一起在坟前上香祷祝,点燃纸钱金锭、竹马银圈,或是简单地献上一束淡雅,寄托对先人的哀思。
▲墓前菊花
作为生者与亡人共同的节,哀伤和扫墓并非清明的全部,这一节更多是希望活着的人洞彻生死、体悟人世,所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便是如此。清明时分春回大地,人们在扫墓之余也会在山野踏青(又称“探春”、“寻春”),顺手撷下几枝柳条,可于掌中把玩,亦可编织为柳枝环戴在头上。回家后,就将柳枝插在屋檐和门楣上,以求辟邪禳灾。当然,这或许也和古时候寒食节折柳乞火的习俗有关。但不论如何,折柳风俗都寄托着人们对春降临的喜悦之情,冬以来的郁结一扫而尽。
更重要的是,古时候妇女很少能出门游玩,上元赏灯、清明扫墓都是难得的机会。尤其是清明时节,更因气候适和、景色宜人备受青睐,民间素有“女人清明男人年”的说法,清明节对女性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除去流传至今的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等风俗外,清明更有大量充满春气息的游乐风习,千百年来备受推崇,除射柳和蹴鞠今已失传,其余传至今仍在部分地区延续,如牵钩、荡秋千、食青团和放风筝。
▲《清明上河图》局部
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楚地百姓喜欢在清明进行“牵钩之戏”,其形式与现代的拔河相近。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为进攻吴国,通过这一方式来锻炼百姓体质,主体为一根粗麻绳,两端分出数股细绳,赛时将大旗作为界限,双方各自用力拉扯,一旁鼓乐震天,非常热闹。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活动本身逐渐被神化,认为有祈福之效,并陆续传到周边地区,喜欢者甚众,有时候绳长“绵亘数里”,场面令人震撼。
由于清明之后春气益浓郁、冬积郁开始消散,人们便相信清明是改病症的重要时机——古人常将亲友病况写在竹篾扎成的纸鸢上,系上纱线在郊外放飞,待达到一定高度后剪短纱线,便可将疾病一并送走。虽然这种方法并不灵验,但其中的趣味却令男女老少们流连忘返,最后发展成流星于大江南北的郊游活动。更有好事者考证发现,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江南地区在清明这天食用艾青团,也是取其辟邪祛病之意。
▲艾青团
此外,清明节也有一项源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春秋时,齐桓公派军救援燕国,对山戎部族大加征伐,很多山戎族人被俘获,并逐渐被同化。不过他们也将自身特有的秋千习俗传入中原。最初秋千叫做“千秋”,是在树上系着一根绳子,人们以手抓绳来回晃荡,后来因其不便,才发展为在树枝上悬挂两绳,下栓木板的形式。汉代以后,荡秋千成为寒食、清明和端午的民间游戏。到元明清三代,皇家钦定清明节为秋千节,宫中提前安设数十座秋千以供后妃、宫人玩乐。
▲树枝上悬挂的秋千
当然,我们也不应忘记已经失传的“射柳”。据明朝史籍记载,由于清明时节柳叶萌发、绿意盎然,人们便兴起了“射柳”习俗,主要是练习射箭技巧。首先找来大小适中的葫芦,将活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悬挂于柳树梢头,张弓搭箭射向葫芦,鸽子便会飞出,以鸽子飞翔的高度来判断彼此胜负。由于尚武文化的缺失和对射箭水平要求过高,这一习俗逐渐消失,在清代古籍中几乎已毫无踪迹。
参考文献:
《荆楚岁时记》《帝京岁时纪胜》《清嘉录》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