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有效率地处理国务,朱棣令什么大臣入直文渊阁?

  为了更有效率地处理国务,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缙、黄淮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随后扩充内阁至七人。从此内阁开始在明朝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另一方面,由于朱棣是称帝的,对大臣有所猜忌,故恢复了洪武年间废除的锦衣卫,重新开始实施明朝的特务治。随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又设立东厂,令亲信掌权,加强特务治的同时提高了宦官的地位。有明一代,特务治几乎贯穿始终,成为一大特点。

image.png

  由于靖难之役时,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成祖击败惠帝,成祖即位后便改变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一方面,明朝出现了郑和等著名的优秀宦官,下西洋宣扬国威;另一方面,由于司礼监、东厂等宦官掌权的部门地位提高,且地方镇守、监督采办等重要工作皆由宦官担任(不全为朱棣设置),埋下了后宦官祸国的种子。

  1、继续执行削藩的政策:明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还把他的二十四个和一个从孙分封在全国各地。一部分授以兵权,命他们驻守北方,抵御蒙古;另一部分则驻于内地各省,使他们监督地方的官吏。在诸王中,以北方诸王的势力最大。为了避免权臣擅政,明太祖又规定诸王有移文中央索取臣和举兵请君侧的权利。这种分封制度是与中央集权背道而驰的,势必造成割据的局面。

  明太祖死,太孙朱允炆(即建文帝)继位,鉴于北方诸王势力太大,决定采取削藩的办法。他们打算先废去一些力量较小的藩王,然后再及于拥重兵的燕王朱棣。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以入京诛臣为名,向南京进兵,于是明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演变为武装的冲突,这就是“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燕王棣打败了建文帝,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image.png

  成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先后把被封在北方的诸王迁徒至南方,有的被废为庶人。从此割据的势力更加削弱,军政大权再度集中于皇帝

  2、正式设立内阁:明成祖对中央行政机构作进一步的调整,正式设立内阁。内阁的成员由皇帝亲自从官僚中选拔,臣僚多至五人或七人,作皇帝的顾问,在皇帝的指挥下协助政事。按规定其品秩不超过五品,且不置官属,无诸司之权,诸司亦无须向其汇报政务。但他们朝夕侍内,接近皇帝,其意见和建议对皇帝制定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这是在废除丞相后为了加强皇权的又一次改革。

  3、重用宦官:明成祖又重用司礼监宦宫,并给予宦官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宫民隐事”等大权。在当时,宦官与内阁的权势相抗衡,重大政务最后取决于皇帝,皇权进一步巩固了。

  4、增设东厂: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在南京设立了一个保卫皇帝、并从事侦缉活动的军事机构,叫作锦衣卫。到了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设立了“东厂”,由皇帝信任的宦官领。锦衣卫和东厂合称为“厂、卫”。厂、卫专门在南北两京搜捕所谓“妖人”、“叛逆”和“大恶”,在厂、卫中有特设的和法庭。厂、卫是极端中央集权的产物,它的出现,也标志着君主治的加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