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冷兵器时期关中地区有何优势?并不适用于三国时期
古时候冷兵器时期关中地区有何优势?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相,一起看看吧!
人常说“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在古时候冷兵器时代,关的地理优势使得其进可攻、退可守,而渭河平原肥沃的土地则是庞大的后勤基地,然而在三国时期,关中地区的优势根本无从发挥,因而导致“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句话并不适用于三国时期。
关中地区的优势,主要在地利和粮两方面
正如前文所说,在古时候冷兵器时期,关中的确有着特的优势,而其优势主要集中于两点,即地理优势和粮食产量。
1、四塞之地,进可攻退可守。关中地区被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四座关隘围在中央,因而也被称为“四塞之地”。凭借这四座易守难攻的关隘,外来兵马很难攻入关中腹地,从而保证了关中地区较为稳定的局势,且可以凭借四座关隘掌握战略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战国时期的秦国便是典型例子。
2、渭河平原,最早的天府之国。正如《战国策·秦策》中所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关中地区自古灌溉发达,粮食产量极为可观,因而成为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庞大的粮食产量,而粮食显然是古时候重要的战略物资。
3、入蜀通道,可进占川西平原。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自关中入汉中进而入蜀,却是古时候攻入蜀地的一个重要通道,而自前年秦国于此修建都江堰之后,使得蜀地灌溉面积不断增加,最终成为了古时候又一个粮食主产区,进而成为即关中之后又一个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地区。此外,蜀地的崇山峻岭,也使得该地成为了一个易守难攻的大粮仓。
占据关中地区,再接着占领蜀中地区,凭借两个粮食主产区和易守难攻的地形,进可驱兵直抵中原或进入江南地区,退可凭险关自守,而这便是关中地区夺取天下的最大依仗。
三国时期情况特殊,关中地区优势无从发挥
“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句话之所以不适用于三国时期,主要源于三国时期特殊的形势,导致关中地区的优势根本无从发挥,个人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1、关中地区没有强大势力。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开始,关中地区先是被董卓所占据,董卓死后,关中又先后涌入李傕、郭汜、樊稠、马腾等势力,然而此后几人又相互倾轧不已,李傕虽然最终胜出,但其治方式实在不敢恭维,最终又被曹击败。此外,陕北的西羌、汉中的张鲁和西凉的马腾等都对关中形成了极大压力,这也使得关中政权难以发展。
2、新莽以来关中恢复缓慢。两汉之际关中因经济本就遭受了极为严重的,以至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起御全国的皇室和官僚机构,这是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的一大重要原因。而经济中心的东移,再加上秦和西汉长达两百年的持续消耗,关中的生态环境和生产能力都开始下滑,这些均使得关中地区的恢复速度相对较为缓慢。
3、关中乱局导致人口下降。董卓被吕布、王允等人死后,李傕、郭汜等率军回关中,虽然最终占领关中,结果在关中遭受饥荒的情况下,非但不赈济百姓,反而纵兵抢粮,结果导致关中百万以上的人口饿死,或者纷纷南迁至刘表、刘焉、张鲁等人的领地。曾经沃野千里的关中,瞬间变得哀鸿遍野。
4、函谷关东移后防线脆弱。汉武帝时期,由于关中与山东再无对立必要,以及黄河水位下降导致稠桑原北部河道裸露出来,再加上稠桑原上树木砍伐过度已经失去天然屏障作用,秦函谷关战略地位迅速下降,因此在杨仆的建议下将关隘东移至今新安境内,史称汉函谷关。然而,由于洛阳到关中又北崤道和南崤道两条路可走,因此设立在北崤道上的汉函谷关根本无法遏制山东军队西进,例如新莽末年赤眉军便兵分两路直接绕过了汉函谷关,最终攻入关中。东汉时期虽然修建了潼关,但在隋朝迁徙关城以前,潼关的作用尚未体现,后世曾多次被攻破。
5、三国时期南北对立为主。董卓被、曹崛起于北方之后,东汉末年至三国的基本格局就是南北对立,尤其是当曹将关中和西凉纳入治后,这种格局更为明显。南北对立的格局,以及曹对关中的牢牢掌握,使得荆州取代关中成为战略必争之地。
综上所述,关中地区由于经济和生产力的,再加上周边局势的影响,在东汉末年始终未能崛起强大的割据势力,而当曹掌握关中之后,势力又无力染指(诸葛亮屡次北伐始终未能成功),这些均“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句话并不适用于三国时期。
当然,这并不是说关中地区不够重要,而只是由于东汉末年至三国特殊的格局导致的这种现象,事实上魏晋最终仍是占据关中之后入蜀夺取天下,而后世的隋唐等政权同样是由关陇起家,关中的彻底衰落其实是在唐朝以后,唐朝以前关中对天下格局的影响,相对还是较大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