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联军已经打到秦国都城咸阳城附近了,为什么最终撤兵了?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秦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我们知道,在战国末期,因为秦国的势力崛起,因此六国进行了一些联合对抗秦国的行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合纵了。几个国家联合起来与秦国对抗,看起来都势在必得,想要把秦国打压下去,可是最终的结果也是很明显的,秦国并没有被合纵打压下去。而在历史上,合纵国最后一次联军,都已经达到秦国都城咸阳附近了,再往前一步,可能秦国就要被灭掉了,但是最终为什么却撤兵了?明明秦国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敌人为何最终却放过了这个敌人呢?

image.png

  1.最后一次攻秦

  除了齐国未置可否,赵、魏、韩、楚、燕,五国多者四五万,少亦二三万,总兵力二十万,组成战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的大军。

  联军的挂名帅虽然是春申君,但是在实际行动中,指挥联军作战的还是赵国的庞煖。兵作战可是马虎不得的,就连春申君也甘愿听令。

  此前中原军队攻打关中,只有三个可行的通道,函谷关、武关、临晋关。

  函谷关,是秦国正东面的雄关,关城修在峡谷中,因为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扼守“1崤函通道”的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所谓“车不方轨,马不并辔”,意思是狭窄处只能容纳一驾马车通行。

  函谷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迭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就是函谷关。从函谷关到秦国都城咸阳,可谓一马平川,因此东方诸侯国首选攻打函谷关。

  武关,是秦国东南方向的雄关,此关的险峻与函谷关相当。

image.png

  武关地处秦国东南方向,与楚国接壤,楚国当年就是攻入武关,然后翻山越岭到达秦国的蓝田,与秦国打了一场大战蓝田之战。

  武关对于诸侯国来说,路途非常遥远,而且即便攻克此关,还要翻山越岭几百里才能到达关中平原,东方诸侯国因此从来没有攻打过武关。

  临晋关,位于秦国东北方向,在黄河西岸,对岸还有一个曾经是魏国的蒲阪关。

  临晋关与蒲阪关,是隔着黄河修建的两座关卡,战国初期秦、魏对峙之时,这两座雄关都发挥重要作用。

  东方诸侯如果要从这里打入关中,必须先渡河,然后再攻关。这就必须要准备大量渡河物资,而且还得防止对方半渡而击,更要做好万一不敌之后安全渡河撤退的安排。

  总之从临晋关入关中,容易形成进退失据,甚至陷入包围的情况。

  庞煖选择秦国认为最不可能的路线,先拿下防御松懈的蒲阪关,再渡河攻克从临晋关,随后不作停留,快速推进,一路攻向咸阳!

  关中一马平川,联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到咸阳附近的蕞[zuì](今陕西临潼东北),这才碰上蒙骜的秦军主力。

image.png

  2.蒙骜带领的秦军主力

  骊山,夜晚的风格外寒冷,蒙骜站在山头,遥望联军的营垒。

  联军二十万人,五国各自扎营,像五朵盛开的菊花,相互映衬。菊花之内的花瓣,正是各国营垒中的营帐,火把一片,如列星之状,分外耀眼。

  蒙骜是攻城的好手,他打过一次大型遭遇战,输给信陵君。这是蒙骜与东方的名将,第二次打大型遭遇战,他格外小心。

  这次蒙骜运用的战术,是很有针对性的。因为春申君是名义上的合纵帅,蒙骜就兵分几路猛攻楚军的营垒,再伏兵在周围伺候援军。

  庞煖自然不会让秦军轻易得逞,他从四国各抽调精兵一万,分头袭击秦军,意在分散秦军兵力,等待时机。

  按照庞煖的规划,楚军的营垒只要能坚守住,合纵军便可在关中以战养战,让秦人也尝尝白骨露野、满目凄凉的感觉。关中狼烟四起、兵荒马乱,战争持续越久,对秦国的损害就越大。

  蒙骜三面合围楚军营垒,留下向东的缺口,猛攻楚军三天。春申君一心保存实力,三天后拔寨俱起,夜驰五十余里,再缓缓而行撤兵。

  五朵金花,现在只剩下四朵,四国帅都大骂春申君不够义气,但也于事无补,联军的挂名帅撤兵,联军绝对不适宜再硬撑下去。

  这件事情对春申君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他不但名誉扫地,而且回国后遭到楚考烈王和楚国上下的责骂,春申君在楚国的好子也不久矣。

  这是后话,关中的战场上,庞煖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合纵军能够顺利撤退吗?

image.png

  3.合纵联军为什么要撤退

  庞煖指挥四国大军后退,各国的军队呈齿轮状撤退,各支军队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没有露出明显的破绽。

  而追击一方的蒙骜,在这方面的经验没有庞煖老辣,他见合纵军撤退,采用的全面追击的方式,以图多斩首敌军,获得更高的爵位。

  在这种情况下,蒙骜亲自引领一支精兵,加入追击的阵容。

  这可正中老将军庞煖下怀,合纵联军辨明蒙骜军的方向,佯装后退,对蒙骜军形成“围之数重”的大合围。

  后面的情况很简单,蒙骜这支追击的分队全军覆没,蒙骜本人身上的箭矢如刺猬之毛。继胡阳之后,蒙骜也成为秦国牺牲的又一员高级别将领。

  蒙骜一死,合纵军自然可以从容撤退,战国最后一场合纵抗秦的大战,就此结束。

  蒙骜本是齐国人,在齐国不得志,投奔秦国吕不韦靡下。在秦国早期,蒙骜备受秦国本土将领排挤,所幸他有吕不韦撑腰,建立赫赫战功。反过来由于蒙骜的战功,吕不韦在朝中的地位稳如泰山。吕不韦和蒙骜,实际是一对唇亡齿寒的搭档。

  蒙骜的死,让吕不韦失去秦方的支柱,吕不韦在秦国的实力大不如前,年少的秦王嬴政逐渐掌握实权,这些事件都影响着战国的走势。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