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这样极其的皇帝,他的是很喜欢儒家思想吗?

  众所周知,汉武帝是一个性格强悍、怀有雄心壮志的皇帝,某些方面其实和秦始皇颇具相似之处。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在他期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想法设法聚天下之财、行征伐之事,东并,西征大宛,南攻百越,北破匈奴,几乎将“文景之治”以来积攒下的家底消耗殆尽。

  这样一位极其的皇帝,竟然会“罢黜百家,尊儒术”,他的是喜欢儒家思想吗?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儒家在方面主张“民贵君轻”,认为皇帝如果不仁,那么臣子便可以推翻他。

  汉景帝在位时,一个叫辕固生的儒生和一个黄老学派的黄生在君前争论:商汤推翻夏桀的究竟是否是正义的?这个儒生认为是合理的,因为民心就是天命啊,夏桀失去了民心,就应该被推翻。

  黄生却认为:帽子再旧也要戴在头上,鞋子虽然新也只能穿在脚上。夏桀虽然失道,但汤武却是臣下,不仅没有劝谏天子,反而了天子,这就是乱了首尾次序,就是大逆不道。

  儒生不慌不忙地又说了这样一句话:“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一下子大家都瞠目结舌、鸦雀无声了,景帝赶紧出来打圆场,说到:“吃肉不吃有的马肝,并不说明你不是美食家;做学术不研究汤武,也不说明你就不是学者。”把这个问题搁置了起来。

  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儒家的思想是让君主很头疼的。君主不仁,臣子就可以打着道义的名义有理由来取代我?那我的万世基业还 怎样传承下去?

  儒家的思想与君王本身是格格不入的,有着很难调和的矛盾。那汉武帝又怎么会“尊儒术”呢?

image.png

  汉武帝的祖辈父辈都遵循着黄老无为的思想,主要取决于天下初定、需要休养生息的国家现状,而到了武帝这里,他可是希望有大作为、大手笔的,继续沿用黄老无为的治国理念,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到底应该确立怎样的治国思想呢?于是,武帝开始组织召开学者会议,讨论大汉的顶层设计问题,希望能找到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董仲舒出场了,建议“罢黜百家,尊儒术”。刚刚也说了,皇帝们其实是很反感儒家那套理论的,武帝又怎会的喜欢。

  但听完董仲舒系的论证和建议后,武帝竟然同意了。原来,董仲舒所倡导的儒术是经过“改良”的儒术。

  简而言之,就是保留一部分、修改一部分,创造一部分、摒弃一部分。

  董仲舒保留了天命与君主息息相关的思想。国家闹地震、洪水天灾了,天子就要好好反省自己了。皇帝必须要重视天命,这也是最基本的约束,一旦没有了这个约束,国家就危险了。

  同时,又千方百计把皇帝推到了更加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认为,“王”字是三横一竖,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代表上下贯通,皇权就是贯通天地的。而皇帝就是国家的中心,国家的心脏,四方百姓必须保证心脏的完好,必须顺从心脏的意愿,天下臣民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皇帝。

  于是,又提出“三纲”主张,提出要强化皇权的建议,提出臣民要老老实实服从的倡议。

  雄心壮志的汉武帝一听这些,喜出望外,这不正合我心意吗?有了这套理论,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实践我的宏远抱负了;有了这套理论,就可以堵住那些反对我作为人们的悠悠之口了;有了这套理论,我便是天下的正中心,握有绝对的权力,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了!

  于是,汉武帝很快便决定“罢黜百家,尊儒术。”

image.png

  汉武帝的推行儒家思想了?那些黄生不愿相信,估计那些儒生也不敢相信。等指导思想公之于众后,大家都恍然大悟,原来推行的儒术本质上就是披着儒家外衣的法家思想。

  皇帝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皇权是需要不断强化的,百姓需要“愚”化地执行和服从,这些思想主张不就是法家所一直主张的核心思想嘛。

  儒家的思想本身是充满仁道的,是有温度、有理性的,是以民为本的,而董仲舒这一套只是在儒家思想中有选择地保留了一小部分,剩下的都是为了满足治者的而进行改造,他主张的儒术几乎完全成了治者的有力工具。

  对汉武帝而言,尊儒术却是实用性极强的,具有思想都无可拟的特有价值。既让皇权有了仁义的外衣,又进一步强化了皇权的权威。

  这样的儒术才正符合汉武帝的价值理念,这样的儒术才能让君王欣然接受。

  纵观中国古时候历史,汉武帝的“尊儒术”只是开了一个先河,之后几乎每个朝代都接受并不断改进了这种“外儒内法”的思想理念。

  不喜欢儒家思想的汉武帝推行了董仲舒改进版的儒术,进一步推进了制度,进而集中力量征伐四方,用武力彰显了大汉的雄威,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