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预测大秦会崛起,他是看中了什么?

  秦始皇的厚厚祖业成了他完成大一的最大资本。

  历史苍茫如雪,当大秦帝国的秦始皇再度走进视线后,又引发后人不断对其进行解读。

  孔子可能是第一个预见大秦必将崛起的人。
“秦,国虽小,其志大。”并且又对其作为给以了深度分析。以此可见,孔子对于天下大势有着清晰而又准确的预测,果然,秦岭的山脉不断滋养着秦人,在辽阔的大地上书写着昂扬的梦想。

image.png

  尽管大秦帝国在秦始皇嬴政39岁这年一手缔造,但是却不能忽视整个基业的成就是不断叠加累积起来,最终囊括出泰山之大,与江河之盛。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于用人,强势推进大秦战略成了祖辈们的重要遗产。在“天下争于战国”的年代,是秦国不断酝酿实力的开始,而那个时代的周边各国无不是英雄辈出,彼此不分轩轾。如同《战国策》所形容的那样“今取古之万国者,分一位战国七。”因此,一段历史上最浩大的争斗掀开序幕,于是形成了他们拼君主,拼人才,拼将帅,拼士兵的“大争”年代。

  公元前361年,只有二十一岁的秦孝公即位,成了秦国的当家之主。这个年轻人深度认可“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以及“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归根起来就是,这个秦国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在列国之间群求生存和强大崛起。

  接下来秦惠王又继承了商鞅的所有改革,并且以“连横”破“合纵”的战略对列国进行瓦解。然而此时的秦国终究还是“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于是继续韬光养晦,不断进行蚕食战略。到了秦昭襄王的长达五十六年的执政岁月,彻底实现了“四世有胜”的积累,并且秦国的政体愈加完。在这一时期的白起一举摧毁韩、魏、赵、楚的一二百万人马后,秦昭襄王终于实现了“取九鼎宝器”的愿望,这一点,被司马光以谨慎地写下:“西周既亡,天下莫适为主。”

  显然秦始皇嬴政是历史的某种偶然和必然,应运而生相当适合。

  公元前251年的秋天,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成了秦孝文王。这个生养了二十多个的他,最终因为吕不韦的奇货可居的算盘将质押在赵国的秦异人变成了他的继位者。

  历史的惊人偶然发生了,只当了三天的秦孝文王就撒手人寰,因此秦始皇的父亲很快即位成了秦庄襄王,在位也不过三年,而大秦却一天一天的庞大起来,在吕不韦的主持下,大秦对外节节胜利,最终迫使韩、赵、楚、魏再度合纵攻秦。

  12年那年,嬴政成了秦国的小主人,虽然还不能亲政,但是他已经被确认成未来的唯一秦国之王。

  命运仿佛对他格外慷慨。

  他是秦昭襄王的曾孙,秦孝文王的孙子,秦庄襄王的嫡子。如果没有纯粹偶然的自然因素和具有主观能动性地认为因素共同作用于那个时间,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和秦始皇都不能登上王位。

  “已酉,王冠,带剑”,这个帝国的春天一时之间让秦岭无不染上了壮观与绚丽的色彩。

  仅仅用了两年他就横扫了根深蒂固嫪毐集团叛乱和吕不韦的庞大势力,并且以博大用人情怀先后重用李斯、韩非等人,这些无疑成了帝国的最大软实力。尤其是法家之术的韩非子的学说,让他终于体会到了皇帝驾驭群臣的快感,然而无论秦始皇有多厉害,却不能忽视祖宗基业留下的重要实力。

  秦始皇亲政之前,主持秦国大政的相国吕不韦从、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积极为一天下做准备。从《史记》、《战国策)的记载看,随着秦始皇年龄的增长,他可能已经开始参与有关政务。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东方各国勉强拼凑的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被粉碎。以楚国为“纵长”的楚、赵、魏韩、卫五国联军各自溃散。从此,“合纵”彻底瓦解。当时就有人断定:“当如今山东之国弊而不振,三晋割地以求安,二周折节而人秦,燕、齐、宋楚已屈服矣。以此观之,不出二十年,天下尽为秦乎!”这表明,一战争的前奏已经吹响。

  秦始皇立志吞并六国,一天下。无论削弱强赵、并吞战国,还是南取百越、北却匈奴,秦始皇始终是最高战略决策者。

  经过八年的精心准备之后,他正式发动了一战争。

  从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攻灭韩国,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不战而下齐,他仅用了十年之功便先后吞灭东方各国,继而又用数年时间开疆拓图,完成了一大业。这场一战争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对手之强劲、影响之深远,都是前无古人的。

  通观整个战争过程,秦国的战略方针正确,、军事、外交谋略相当出色,战争进展顺畅、有序,基本上没有重大失误,更没有给对手们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这一点充分展示了秦始皇的才干和军事谋略。

  用人是秦始皇成为秦始皇的重要原因,在他的此后帝王岁月,君臣关系大多都能始终;聚散。李斯“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这种关系一直维持了三十年,相当不易。

  除了李斯外,辅佐秦始皇的第二位重要人物叫尉缭,正是在他的建议,要秦始皇不惜重金,收买六国权臣,诸侯合纵,打乱各国战略。

  尉缭与李斯不一样给厚禄就努力报效,他曾经敏锐地发现这位年轻的君王的性情。认为“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显然尉缭觉得秦王这人太吓人,甚至认为他为了笼络人心而故意低自己一等,这些都被尉缭看做是一种可怕。但是秦王发现他要逃跑极力挽留,任命他为国尉,管理全事行政事务,因此尉缭最终选择留下为秦王效命。

image.png

  此外,还有茅焦尽量劝说秦始皇恢复与生母关系。因为此前秦始皇车其母缪,扑两弟并把母亲迁出成阳,将她囚禁于雍。很多臣工认为这种处置方式既有悖孝道,又有损秦国形象。一批臣工先后进谏,秦始皇大怒。他下令说:“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之。”谏臣前赴后继,被处死者达二十七人之多。齐客茅焦不顾秦始皇的警告,执意进谏。他批评秦始皇说:“陛下车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贫阳宫,有不孝之行。今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恐秦亡,为陛下危之。”秦始皇醒悟,于是纠正错误,并“立焦为仲父,爵之为上卿”。

  类似这样的人物还有顿弱,姚贾等等。因此从这些用人来看,秦始皇用人原则确实做到了“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而无咫尺之功者不赏。”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秦始皇通常不诛谏臣,除了“以太后事谏”是唯一一次。因此大秦建立之前,尉缭有恶意攻击之嫌,他没有,茅焦语言激烈,他没有,顿弱高傲直言,他没有,被驳倒他也没有。因此汉朝总结秦始皇的成功之一就是因为能够“听众人之策”。此外对功臣宿将他都能保持始终。秦始皇灭三晋,逐燕王,而数破楚军。轻敌之心也由此而生。在南讨楚之策时,李信认为动用二十万兵力足矣而王朝则力主倾秦军主力以六十万大军灭亡楚国。秦始皇认为王翦年老胆怯,而李信年少壮勇,于是命李信及蒙恬帅二十万军队伐楚。王翦见自己的方略不被采纳,便托病辞职,回故乡频阳养老。李信和蒙恬初战告捷,破兵斩将,攻城掠地。可是楚军趁着李信轻敌不备,率移之机,尾随跟进,连续攻打三三夜,大破李信军。

  泰始皇闻之大怒。军情紧急,他亲自赶往频阳,当面向王翦致歉说:“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他恳请王翦抱病出
征,率秦军抵御西进的楚军。王翦托词老迈昏赖,病体较津弱,一再推辞,请更择贤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不准王翦推辞。

  王翦当即提出任职的条件:“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泰始皇表示一切听从王翦计划,并亲手将上将之印交给他。于是王翦帅大十万大军出征,始皇亲自送至灞上。

  临行前,王翦出人意料竟然又跟秦始皇提出条件,请求赐给他田宅园林,秦始皇说:“将军行矣,为何担心后贫困?”王翦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结果让秦始皇哈哈大笑,才知道王翦是要让他不必担心自己谋反。事后王翦也对人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以自坚,难道让秦王怀疑我吗?”

  此外包括蒙恬、蒙武、蒙恬蒙毅祖孙三代都成了秦始皇的三代忠臣,也因此让蒙恬在秦始皇死后由于忠心过度被赵高假传圣旨依旧,这无疑是源自于对秦始皇的愚忠了。从这一点来看,与后来的刘邦、隋文帝、朱元璋的“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敌国破
谋臣亡”有着鲜明对。

  因此概括秦始皇是不是暴君,但从用人和君臣关系来看,至少这一点便可以留给后人很多讨论空间,因此,暴君与仁君之间的尺寸还需要继续商榷。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