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南宋有着重铠甲步兵,是否也有ldquo;拐子马rdquo;一样的部队?

  在宋金之战中,金军有一支被宋朝人称之为“铁浮图”的军队,在著名的顺昌之战中,金军就使用了“铁浮图”军队与守城的宋军作战,那么“铁浮图”究竟是一支什么军队呢?邓广铭先生在《有关“拐子马”的诸问题的考释》一文中指出了:“按实说来,铁浮图也只能是给予的称呼,决非女语。”确实如此,金军的“铁浮图”又称“铁浮屠”(当时宋朝的顺昌通判汪若海在送呈南宋王朝的《札子》中描述金军时称:“其所将攻城士卒好铁浮屠,又铁塔兵”),“浮屠”的意思是佛家的塔,所谓的“铁浮屠”其实就是说士兵全身披重甲好象铁塔一样。(《宋史吴玠吴璘传》称:“金人有四长......四长曰骑兵,曰坚,曰重甲,曰弓矢。”)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从汪若海送呈南宋王朝的《札子》中描述金军“铁浮屠”“人进一步,移马子一步,示不反顾”,已经清楚的表明了这时的铁浮屠是步兵。这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当时的金军正打算攻城,而攻城马匹无用武之地,只能够用步兵,金军的“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不单止在顺昌之战使用过,类似的步兵攻坚作战方式,在陕川战场上与宋朝将领吴玠、吴璘兄弟作战时也使用过。上述事实足以证明,顺昌之战所谓的“铁浮图”只是金军攻坚的步兵。

  “铁浮图”这个形容重装步兵的词源自宋人并不是偶然的,事实上,宋朝也有类似类似“铁浮图”的军队。南宋较重视步兵的铠甲,连宋帝都要亲自过问。据《宋史》记载:“绍兴四年,军器所言:#39;得旨,依御降式造甲。缘甲之式有四等,甲叶千八百二十五,表里磨锃。内披膊叶五百四,每叶重二钱六分;又甲身叶三百三十二,每叶重四钱七分;又腿裙鹘尾叶六百七十九,每叶重四钱五分;又兜鍪帘叶三百一十,每叶重二钱五分。并兜鍪一,杯子、眉子共一斤一两,皮线结头等重五斤十二两五钱有奇。每一甲重四十有九斤十二两。若甲叶一一依元领分两,如重轻差殊,即弃不用,虚费工材。乞以新式甲叶分两轻重通融,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39;诏勿过五十斤。”宋军重步兵披着数十斤重的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与金军相,也许并不逊色。宋军步兵由于装备过重,有时甚至影响机动性。柘皋之战中,宋军大败金军,但刘锜的军队“以步兵甲重,不能奔驰,下令无所取。故无俘获焉。”(《续资治通鉴
》之宋纪一百二十四)

  宋军与金军不单止在重步兵的装备上相似,而且战术也相似。在顺昌之战中,金军的战术是以“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的“铁浮图”军居中,以号称“拐子马”的铁骑为左右翼夹击。其实类似的战术宋军也一样会使用,据《宋史吴玠吴璘传》记载:

  初,胡盏与习不祝合军五万屯刘家圈,璘请讨之。世将问策安出,璘曰:“有新立叠阵法: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遇更代则以鼓为节。骑,两翼以蔽于前,阵成而骑退,谓之#39;叠阵#39;。”诸将始犹窃议曰:“吾军其歼于此乎?”璘曰:“此古束伍令也,军法有之,诸君不识尔。得车战余意,无出于此,战士心定能持满,敌虽锐,不能当也。及与二酋遇,遂用之。

  在此战中,宋军中路步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这种战术运用几乎与顺昌之战时的金军“铁浮图”一模一样。这个现象非常有趣,宋军“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的作战方式与金军“铁浮图”是“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的作战方式雷同,不知是谁抄袭了谁,是耐人寻味;而且双方也都在利用拒马辅助步兵作战。(金军“铁浮图”“人进一步,移马子lt;马子即拒马gt;一
步,示不反顾。”引自汪若海的《札子》)

  陕川战场上宋军与金军作战时,双方采取的战术如此相似,在这种情况下,那一方的帅、士兵综合素质高,那一方就会获胜。在宋朝绍兴二年的饶风岭之战中,“金人被重铠,登山仰攻。一人先登则二人拥后;先者既死,后者代攻。”而在绍兴四年二月的仙人关金坪之战中,“金生兵踵至,人被重铠,铁钩相连,鱼贯而上。”--《宋史吴玠吴璘传》所记载的这两次作战宋军一胜一负,这表明在同等的条件下,宋军军只要敢战,也一样有胜利的机会。

  南宋有类似金军“铁浮图”的重铠甲步兵,那么南宋是否也有类似金军“拐子马”的部队呢?

image.png

  《宋史.岳飞传》记载:“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是役也(郾城之战),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败之。”

  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所著的《岳飞传》是研究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权威之作。邓广铭先生认为“拐子正确解释是左右翼骑兵”,那么,事实的相是否的如邓广铭先生所说的这么简单呢?

  明朝未年,女人重新崛起建国,史称“后金,”与后金作战过的明将熊廷弼在描述后金军作战的情况称:“奴兵战法,死兵在前,锐兵在后。死兵披重甲,骑双马冲前,虽死而后乃复前,莫敢退亡,则锐兵从后之,待其冲动我阵,而后锐兵始乘其胜,一一效阿骨打、兀术等行事。”

  明将熊廷弼的这一段话非常重要,后金军作战时有两个特点值得研究,第一点就是“死兵在前,锐兵在后,”“死兵”实际就是先锋,类似于敢死队。任务是冒着敌人的弓矢炮石突入敌人阵地,左冲右突,使敌人预先布置好的阵地处于瘫痪状态。众所周知,古时候作战时是非常讲究阵法的。所谓阵法,是指战斗队形。讲究兵器配备长短兼备、步骑协同、攻防结合等等,以能够充分发挥人和武器的整体威力为目的。宋、明两代的军队作战时都很重视布阵,例如南宋名将吴粼针对金军所创造的“叠阵”、明朝将领戚继光作战时更是于布阵,他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内含很多阵法,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有巨大的影响。可以想象,战争上一个精心布置的阵在转瞬之间被“死兵”所摧毁,必然会给对手的物质及心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后金军“锐兵”则相当于预备队,任务是在“死兵”搞乱敌人阵地的基础上乘机出击、扩大战果。“一一效阿骨打、兀术”的后金军,其“死兵”及“锐兵”与邓广铭先生所说的左右翼骑兵有相似之处,都是用两翼骑兵出击;与邓广铭先生所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后金军的两翼骑兵的作战任务有主有次、并不相同。

  第二点就是后金军作战时“死兵披重甲,骑双马冲前”。后金军“骑双马冲前”的原因,是当一匹马疲惫或伤亡时可以迅速换上另外一匹马,继续冲锋,这种战法就是著名的“副马之制”,“副马”又称“从马”。后金军作战时,不一定仅仅限于“骑双马”,也可以骑三马、甚至四马。而金军作战时与后金军一样也有用副习惯。(据《金史突合速传》记载:“突合速从马五(即五匹副马)、沃鲁破宋兵四千于文水。”

  金军与后金军一样,在作战时骑双马、三马或者四马冲前时,为了避免众多副马四面散开,必然要把其余副马长长的缰革系在主马,对手在远处看见,可能会产生“贯以韦索,三人为联”的错觉。“三人为联”其实是“三马为联”(或者数匹马联在一起)。这就是金军“拐子马”的相。金军“拐子马”既然是联在一起的,遭到敢于狙击的宋军时就会吃亏。“拐子马”“既相联合,一马偾,二马皆不能行,坐而待毙。”

  我认为金军“拐子马”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并非是左右翼夹击,而是其担任敢死队的某一翼,强行突入对方阵地,使敌人预先布置好的阵地处于瘫痪状态。这相当于后金军的“死兵”。宋朝也有类似金军“拐子马”及后金军“死兵”的部队,只不过是名字不同而已--宋朝的类似的部队叫“先锋”。宋朝“先锋”的任务也是强行突入对方阵地,使敌人预先布置好的阵地处于瘫痪状态。较一下金军“拐子马”与宋军的“先锋”,就会发现两者有很多相同之处。

  首先,金军的“拐子马”是人马“皆重铠”,宋军的“先锋”也一样是人马皆重铠。据《宋史兵志》记载靖康初宋臣张旗奏曰:“河阳自今春以来,累有军马经过,军士举随身军器若马甲、神臂弓、箭枪牌之类,于市肆博易熟食,名为寄顿,其实弃遣,避逃征役。”可见,宋军的马也是有马甲的。南宋抗金的爱国诗人陆游亦有诗云:“铁马秋风大散关”。所谓“铁马”,就是指披铠甲的宋军马匹。而《宋史岳飞传》记载:“
绍兴元年,张俊请飞同讨李成。时成将马进犯洪州,连营西山。飞曰:#39;贼贪而不虑后,若以骑兵自上流绝生米渡,出其不意,破之必矣。#39;飞请自为先锋,俊大喜。飞重铠跃马,潜出贼右,突其阵,所部从之。”很难想象,身穿重铠突击敌阵的岳飞,其战马会没有铠甲。宋军先锋战时总是首当其冲,经常遍体粼伤(《宋史岳飞传》记载岳云:颍昌大战,无虑十数,出入行阵,体被百余创,甲裳为赤),宋军担任先锋的将士是穿重铠的,假如他们跨下战马没有铠甲的话,恐怕刚入敌阵,战马就被打死,不得不步行。所以,宋军的“先锋”其战马肯定有铠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宋史岳飞传》记载:“康王至相,飞因刘浩见,命招贼吉倩,倩以众三百八十人降。补承信郎。以铁骑三百往李固渡尝敌,败之。”已经明确的说到了岳飞的战马是“铁骑”。但宋史的这段记载似乎是源于岳珂的《行实编年》,而宋史专家邓广铭在《岳飞传》考证称岳珂的《行实编年》有关记载并不可。但是,岳飞在建炎四年的一篇题记中写道:“余驻大兵宜兴,沿干王事过此,陪僧僚谒金仙,徘徊暂息。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往,然
一作当 俟立奇功,殄丑 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
快哉。”这有力的证明了岳飞军队确实有“铁骑”。更何况,岳家军还可以用徼获金军战方式来得到马甲。(据岳珂《鄂王行实编年》记载:先臣遣臣云领背嵬、游奕马军直贯虏阵,……鏖战数十合,贼布野,得马数百匹。……
)

  其次,宋军也是有“副马之制”的,(《宋史.王珪传》及《宋史.王仲宝传》记载好水川之役:“(王珪)乃复入战,数十百人,鞭铁挠曲,手掌尽,奋击自若。马中镞,凡三易,犹驰击数十人”,“时任福大败好水川,别将朱观被围于姚家堡,仲宝以兵救之,拔观出围,乘以从马(即副马)。时诸将皆没,仲宝与观得还。”)喜欢做先锋的岳飞当然也一样有副马。《宋史岳飞传》记载: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不过,金军的“拐子马”与宋军的“先锋”也有不同之处,一方面金军马匹宋军多,因此,金军的拐子马部队可能有二、三匹甚至四、五匹的副马,相反,宋军由于缺马,其先锋部队不一定人人都有副马;宋军缺马,所以宋军不能象金军那样以骑兵为主,出击的左右翼全是骑兵。从《宋史》记载的多数战例来看,宋军通常仅仅只有“先锋”的这一翼是骑兵,而乘胜追击的是步兵。《宋史岳云传》记载的颍昌之战就是一个好例子:“云以骑兵八百挺前决战,步军张左右翼继之,兀术婿夏金吾、副军粘罕索孛堇,兀术遁去。”

  既然金军的“拐子马”与岳家军的“先锋”都是突击队,那么,这两条部队到底谁强谁弱呢?岳家军大破金军的“拐子马”的历史早已经烩炙人口,在此略过不表;单说岳家军的“先锋”出击金军阵地时的表现,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兀术益兵来,部将以五十骑觇敌,遇之,奋斩其将。飞时出视战地,望见黄尘蔽天,自以四十骑突战,败之。”这一战,岳飞亲自做“先锋”大破金军,显然是一个经典例子--事实就摆在眼前,尽管金军的“拐子马”与岳家军的“先锋”都是同一类型的部队,但岳家军的“先锋”其战斗力金军的“拐子马”要更胜一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