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宁古塔环境有多恶劣?披甲人又是什么?
你知道宁古塔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大家一定对“宁古塔”三字非常熟悉,先看《甄嬛传》这段:
雍正借言官们的力量年羹尧,事成之后却卸磨驴,甄远道又因为被人陷害犯了罪,流放宁古塔。甄嬛知道后又急又伤心,宁古塔苦寒,她的父亲年事已高,发配到那里难说会不会有三长两短。
不要觉得电视剧大惊小怪,即便是清朝的人听到“宁古塔”也会色变。
宁古塔,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曾在这里组建军队。清朝整个治时期,宁古塔一带都是国家的军事重镇,从这里接受来自于极北之地的贡品,十七世纪对抗沙俄侵略时,也是从此处出兵。
和我们理解的有些出入,宁古塔其实并没有“塔”,在满语中“宁古”等于“六”,“塔”等于“个”。那为什么又要以数字为疆土命名呢?有一个传说: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有六个,被封到了宁古塔地区做贝勒,所以“宁古塔贝勒”又代表“六个贝勒”,久而久之,就传承下去了。
除了军事重镇,在明代、清代宁古塔还成了流放犯人之所在,因为它的地理环境恶劣,非常适合“惩罚”。
有多恶劣呢?这点古人的文字更有说服力:明,王家祯道,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
在缺少现代化取暖设施和城市建设的古时候,那是一种“千里冰封,雪飘”更可怕的环境,可怕到“非复世界”。
《研堂见闻杂记》更是把可怕气氛渲染百倍不止:流放到那里的人,有很多半路就被野兽叼走了,还有很多就地饿死,饿死后他的体又被饿汉们分而食之。
任他是天潢贵胄,重臣要员,一旦被流放到宁古塔,什么关系、金钱、权力、名望、地位,通通失去了作用。
所以你再问电视剧里的甄嬛为什么伤心?因为自己心对待的人他太绝情了,完全不顾及父亲的死活,或者,她的父亲很可能会死。
康熙年间有个学子,因为科举考试案被流放宁古塔,在那里待了整整二十三年都不放弃挣扎归来,最后辗转请人托了纳兰性德的关系找到纳兰明珠,这才有机会回京。
当然了,上文渲染,都是限定在古时候的大背景中,现代的宁古塔早就得到了突破恶劣环境的手段,还成为一处历史景点:
流放宁古塔,往往还会有后半句:与披甲人为奴。
那么披甲人是什么?为何这就成了一种惩罚措施呢?
我们知道的,清代阶级往大了划分可以有两类:旗人和平民。但其实中间还有一类较尴尬,那就是降人,即他们的祖先最开始与女人是对抗关系,随着实力的此消彼长,最终归降。
这些降人没有特定的民族、国家和种族,既有,蒙古人,还有人。
降人归附后总要和正常居民有所区别,所以清朝让他们戍守边境,身披战甲,防备从北方而来的敌人们,这即是披甲人的由来。
包衣,也是奴才,他们的主人是旗人,其中上三旗包衣归内务府管理,下五旗的则进入各个府邸。虽然是包衣,但也有名门望族和富贵人家,地位不见得低下多少。
披甲人虽然也属于“兵丁”,但区别旗人,旗人身份低(在清代里),那么做披甲人的奴才自然算是一种惩罚了:你看你,连做奴才都要奴才低级一等。就是这个意思。
封建,皇帝说你错了,未必是你的错了,有时候只是不希望你存在,所以被流放宁古塔的,也不乏能人志士。
例如著名文人金圣叹。
顺治皇帝看重金圣叹的才华,屡次称赞其为古文高手,顺治死后,金圣叹聚集了一群文人跑到孔庙门前悼念,实则借机宣扬县令任维初鞭打百姓的丑事。当时正值清朝中央想要打击江南文人的气焰,所以金圣叹被判处斩首,其家人流放宁古塔为奴。
吕留良。
吕留良是明清之际的评论家,曾经在南方变卖家产募集士兵抗清。清朝坐稳江山后灰心研究学问,写了不少抨击时事的文章,也算自成一派了。
雍正年间,盛行,曾静之案把吕留良带了出来,彼时虽然吕留良已经去世,但仍旧被拉出来体斩首示众,他的家人也被流放宁古塔。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