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与皇太极之间曾有过四次议和,如果议和成功会有怎样的不同?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崇祯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1、天启七年八月,崇祯皇帝继位后,皇太极在写给宁远总兵祖大寿的信中提出派遣一个后金使团祝贺崇祯皇帝继位并与大明商谈议和之事,结果遭到了崇祯皇帝的拒绝;
2、崇祯二年,己巳之变中,皇太极先后三次主动向崇祯皇帝提出议和,均未得到回应;
3、崇祯九年,皇太极致书大明提出议和,未得到回应;
4、崇祯十六年,崇祯皇帝派遣兵部员外郎马绍愉、主事朱济之、副将鲁宗孔等人前往沈阳同皇太极议和,皇太极命人出城二十里迎接,此次议和商定了具体的条件、确定了明清之间的边界,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却因兵部尚书陈新甲提前泄露了相关信息而失败。
虽然导致这四次议和未果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四次议和的目的却都是罢兵停战、互市,也就是说,议和成功后,后金及清会有极大可能留在辽东发展、不再入关。
那么,假如这四次议和分别成功,历史会怎样改写?
假如天启七年的议和能成功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一位雄心勃勃的“书”型皇帝,他的雄心勃勃在于他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他的“书”在于他认为只要“亲贤臣、远佞”、体恤百姓就能致君尧舜。
顺着这一点往下捋,皇太极和崇祯皇帝议和成功是改变不了魏忠贤及阉这个崇祯皇帝眼中的佞集体的覆灭、东林这帮崇祯皇帝眼中的贤臣在崇祯初年崛起的历史。
那么,议和成功会如何改写历史呢?
崇祯皇帝主导、杨鹤具体实施的针对西北地区农民的招抚政策将由失败变为成功。
崇祯皇帝继位之时,西北地区农民的原因是大明朝廷在当地遭遇灾荒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及时救灾反而还继续征收赋税、特点是规模较小、目的是为了求条活路,所以,只要大明朝廷能免除当地赋税并投入足够的资金和粮食帮助灾民,西北地区的农民问题是很容易通过招抚解决的。
但是,由于雄心勃勃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想通过收复辽东来证明自己确实哥哥明熹宗强,将天启时期在关宁锦防线上的军费投入由每年两百万两银子增加到四百万两银子,导致杨鹤前往西北招抚农民时崇祯皇帝只能拿出十万两银子,结果,杨鹤在花完了崇祯皇帝给的银子后,西北地区的农民再度爆发且愈演愈烈。
如果天启七年议和成功,崇祯皇帝必然会暂时放弃收复辽东的打算,这样就省下了两百万两银子,然后,免除赋税与救灾结合,崇祯皇帝主导、杨鹤具体实施的针对西北地区农民的招抚政策有很大可能会取得成功。
随着招抚的成功,辽饷将会停征、练饷和剿饷将不会再出现,一旦这三个明末农民肩上的沉重负担消失,至少在崇祯时期大明将不会面临农民大规模的问题。
只是,天启七年的议和会有一个变数:一心想要致君尧舜的崇祯皇帝会不会在西北地区的农民问题解决后再度打起收复辽东的主意。
假如崇祯二年的议和能成功
崇祯二年,己巳之变中,皇太极与崇祯皇帝议和成功,首先要被改变命运的就是袁崇焕,他肯定会因“纵敌入寇”的罪名而被立即执行凌迟。
其次,打断大明军队火器化进程、导致明末最优秀的火器专家孙元化等人被崇祯皇帝处死、帮助皇太极建立一支先进火器部队的吴桥兵变将不会发生,孔有德将会率领由明末著名的火器专家孙元化等人精心打造的西式火器部队在平定农民的战争中屡立战功,一旦如此,说不定大明军队还会踏上近代化之路。
最后,因议和而觉得面子上过不去的崇祯皇帝会一改之前对农民的招抚政策。
假如崇祯九年的议和能成功
崇祯九年是明军剿灭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流寇的关键一年,如果这一年皇太极和崇祯皇帝之间的议和能成功,那么原本历史上清军在这一年年底的入关肯定不会发生。
这种情况下,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流寇势必会被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三位猛人彻底剿灭。
仅从王朝存续上考虑,这一年议和对于大明是最有利的,因为连年战争造成的人口减少将会极大缓解土地兼并造成的矛盾,如果崇祯皇帝战后处置得当并用好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三人,大明至少还能再延续三十年。
假如崇祯十六年的议和能成功
崇祯十六年,明军最精锐的主力野战军团已经在松锦大战中损失殆尽,即使此时皇太极和崇祯皇帝议和成功,李自成大势已成的局面也无法改变,孙传庭仍然会被李自成打的全军覆没,大明仍然会在崇祯十七年灭亡。
那么,议和成功后清朝放弃入关会如何改写历史呢?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将会一天下。
由于失去了八旗军这一能左右战局的重要力量的介入,山海关之战必将以李自成战胜、吴三桂战败告终。
山海关之战取胜后,李自成势必乘机调集大顺军主力南下攻灭南明,一旦大顺军攻灭南明,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的灭亡将只是个时间问题。
南明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灭亡后,李自成将会是天下新的主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