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李忱是怎样的皇帝?为什么被称为ldquo;小太宗rdquo;呢?

  唐宣宗李忱唐朝第十六位皇帝,他勤于政事,积极改革,在位期间,唐朝出现相对繁荣的局面,人称“大中之治”,而唐宣宗本人也被称为“小太宗”。然而被称为“小太宗”的唐宣宗为何也不能挽救唐朝呢?

  晚唐政权,风雨飘摇。宦官专权、宫廷凶险、刀光剑影、争不断。李忱不得不装疯卖傻。元和五年,李忱出生于大明宫,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按照继位的顺序,李忱是永远没有机会做皇帝的。而且,他的母亲郑氏出身卑微,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宫女,所以李忱虽然是皇子,也享受不到皇子一样的待遇,因为自己的身份,他总是被皇子嘲笑捉弄。

  为了掩饰内心的卑怯,他便将自己封闭起来,面对人的冷嘲热讽,他只能报之以沉默,于是,连父亲都觉得这个可能有些痴呆。长大后的李忱已经被贴上了“智障”的标签,成为大家争相欺负的对象。如,有一天,唐文宗李昂在十六宅宴请诸王,席上,众人把酒言欢,热闹喧腾,李忱依然不言不语地,一个人坐在角落发呆。李昂看到了,便指着他说:“谁能让李忱开口说话,朕重重有赏。”

  李昂本来是李忱的侄子,可是在他眼里,李忱显然只是一个供人取乐的小丑而已、面对一哄而上的诸王,李忱依然保持沉默,不管他们怎么戏弄,面色丝毫不改,始终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这让众人很得意,却让座中的亲王李炎起了疑心。李炎是李昂的弟弟,就是后来的唐武宗。面对始终不悲不喜的李忱,他开始怀疑此人是否的痴呆,于是在后来的子,他抓住一切时机对李忱进行试探。

  虽然大家都对李忱的装疯卖傻深信不疑,但是武宗李炎却对李忱的装疯卖傻表示怀疑。武宗李炎即位后,就对李忱进行了所谓的“考察”,看看他是否是傻还是装疯卖傻。在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李忱和诸王一起随皇帝外出踏雪,众人兴尽而返时,已是薄西山,加上中途休息时设宴畅饮,谁也没有注意到,那个傻乎乎的李忱已经从马上坠落,掉在了冰天雪地中。这次被丢在冰天雪地之中,李炎料定他不会再回来了。可是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侍卫来报,说李忱又出现在了十六宅。

  就这样,李炎更认定李忱有蹊跷,于是决定直接弄死他,以绝后患。几天后,可怜的李忱被突然闯入的宦官抓进了永巷。永巷从汉始就是幽禁宫女和嫔妃的地方,跟差不多,关押在那里的大多是斗争的牺牲品。李忱被关押后,又被人捆成肉粽一样扔进了厕所。当时,李炎身边有一个宦官姓仇,他对李炎说,这种留着也没用,干脆一刀了。李炎同意了。可是,这个宦官并没有的了李忱,而是偷偷将他运出宫里了起来,以备后之用。

image.png

  李忱自从那次马上坠落雪地事件后,这个一度被人取笑的就从宫廷消失了,他暂时远离了复杂的皇宫。公元846年,李炎病危,他的都年幼,还没有立太子,所以,朝野上下人心浮动。那时的宦官势力很大,一等到武宗驾崩,仇姓宦官联合他人拿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派人到处搜寻李忱。他们想让他来当傀儡皇帝,以便他们纵朝政。虽然李忱一直被众人视为,但是他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论资历绝对够老,而且有宦官力挺,朝臣也不敢反对。

  于是,已经被人遗忘的李忱又回来了,傻乎乎的李忱坐上了帝位,这便是史上的唐宣宗,年号“大中”。然而,令人吃惊的事情却发生了。李忱当上皇帝后,一改昔傻乎乎的形象,言谈举止全如常人!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过去的“李”竟然是装的!而拥立这个皇帝的宦官们本以为可以通过控李忱来控制天下时,却被李忱的一系列大动作吓傻了眼。

  他非但没有像众人想象的那样不知所措,反而对处理政务非常熟稔,好像久经磨练的储君一样。众人这才如梦初醒,原来之前的一切都是演戏。这位隐了三十六年的皇帝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他迫不及待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执政第二天,就解决了持续40多年的牛李争,使中央政权更加巩固。随后,趁着吐蕃内乱,收复吐蕃,使大唐版图由而一。

  李忱在位期间很勤劳,而且能举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命人将《贞观政要》写在屋内的屏风上,以便时刻鞭策自己,他还让翰林大学士每天朗读太宗所写的《金镜》给自己听。为了熟悉大小官员的姓名和官秩,李忱还专门让人编纂了《具员御览》,放在案头随时阅览。因为李忱曾流落民间,所以深知民间疾苦,对老百姓很是同情。
他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唐宣宗李忱一枝秀、励精图治,再现“中兴”,时人称之“小太宗”。

  唐宣宗开创“大中之治”,人称小太宗,为何也不能挽救唐朝呢?

  首先,李忱的一生,努力仿效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唐宣宗李忱这位皇帝在位期间,一方面整顿吏治,并宗室和宦官,提高唐朝上下的运转效率。另一方面,在对外用兵上,唐宣宗李忱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取得了之前多位皇帝都难以达到的战绩。

  在此背景下,由于李忱在位时之年号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称之,并且将大中之治作汉朝的文景之治,将唐宣宗作唐太宗和汉文帝一样的明君。不过,虽然“大中之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唐朝的国力,但是,其并没有彻底根除唐朝的病症。具体来说,就藩镇叛乱问题,唐宣宗李忱依然彻底解决。

  在唐宣宗李忱在位期间,江淮等地就发生了藩镇叛乱的问题,虽然这些叛乱最后都得到了平定。但是,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因为叛乱已经波及到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地,这直接影响到唐朝的根基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安史之乱来说,虽然连唐朝都城都攻破了,但是,因为叛军没有波及到唐朝的江淮地区,也即没有影响到唐朝的赋税来源,这成为唐朝能够击败安禄山等人的重要原因。

  所以,到了唐朝后期,因为藩镇叛乱波及范围实在太广了,让唐朝疲于应付。如同明朝末年一样,内忧外患的存在,即便崇祯皇帝再怎么努力,也无法阻挡明朝的灭亡趋势。另一方面,唐宣宗李忱虽然贤明,但是,其在位期间,宦官依然把持朝政。如在李忱继位前,宦官已经拥有左右皇帝废立的权力了。

image.png

  同时,因为唐宣宗李忱能够登基称帝,宦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李忱在位时,依然将禁军的军权交给宦官。由此,宦官把持朝政的问题,几乎伴随着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和藩镇问题一样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进一步来说,唐宣宗在位期间,既没有削弱宦官,也没有倚重朝臣,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为后来的埋下种子。

  在唐朝后期,吐蕃等敌人的实力,实际上已经无法对唐朝构成太大的威胁了,也即唐朝的灭亡,主要还是内耗、叛乱等问题,这和宋朝等朝代,自然是明显不同的。就唐宣宗李忱来说,其在位期间还可以掌控大局。但是,等到他去世后,唐懿宗与唐僖宗的能力实在差了太多,这也是唐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大中十三年,李忱去世。到了唐僖宗乾符二年初,王仙芝在濮州濮阳发出檄文,率领军攻克曹州、濮州。而在王仙芝之后,唐朝又爆发了黄巢。黄巢,指的是乾符五年至中和四年由黄巢率领的。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唐宣宗李忱去世后,唐朝爆发的多次较大,直接让唐朝本就衰落的国力更加虚弱了。

  到了天祐四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开封。总的来说,唐宣宗开创“大中之治”,人称小太宗,虽然恢复了唐朝国力,却无法解决唐朝的根本问题。等到他去世后,接连不断的,最终让唐朝走向了覆灭。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