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没有那么多仪器,仵作是如何验的呢?

  现代中出现命案之后会有法医来验,现在法医有很多科学仪器来辅助,那么古时候的仵作是如何验的呢?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image.png

  于是,留下了很多关于刑讼的案例著作,较有名的包括五代时期和凝父子所编著的《疑狱集》,宋代郑克所编著的《折狱龟鉴》。

  尤其是以南宋宋慈编著的《洗冤集录》最为有名,其中记载了很多简单有效的方法,所用的材料工具也是随手可得,为后世的法医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素材,可谓贡献卓著。

  然而在仵作这个行业,宋慈这样的能人并不是很多,大多数仵作都还是水平一般,所以便有一套较为有用的通俗方法。

  通常仵作接到衙门需要验的时候,都会随身携带一些验必须的东西,醋,葱,川椒,食盐,腊梅等。

  一般人死之后,皮肤会泛青,不容易辨别伤口,这个时候,只需要将可以的部位用水清洗干净,再用葱白捣碎,将葱泥敷在伤口之上,然后用纸蘸醋盖住伤口两个小时,伤口就可显现。

image.png

  又或者使用水滴法,完整的皮肤光滑有弹性,滴水在上边水会流走,而伤口部分的皮肤组织僵硬,水流到伤口附近的皮肤会停滞不前,由此断定伤口的位置。

  三国时代,审理案件运用医学知识和动物进行实验已很常见。

  当时,浙江句章县县令张举为驳斥纵火妇人,说服打抱不平的乡邻,当众作了“烧猪”试验。一头猪被死,另一头活猪被用绳子捆住四脚。木柴点燃后,两头猪均被扔进柴堆。等大火熄灭后,张举请众人察看,只见死猪火烧后口中干干净净,而活猪被烧死后则张着嘴巴,口中有很多灰炭。面对一口咬定房子是偶然失火的妇人,张举义正词严道:“凡在大火中烧死的人,必在火中挣扎,口中定要吸入很多灰炭,而你丈夫口中那么干净,说明什么呢?即他是先被死,然后房屋才着火的。”妇人听了,脸色发白,双腿发抖,不得不招出丈夫的罪行……

  古时候仵作都有自己的工具箱,里面工具一应俱全。有掘墓用的折叠锄头和铲子,有用于抵御臭的布条、蒜、姜和醋,将蒜和姜捣碎混着醋揉在布上,再蒙住口鼻,虽不好闻,但可以抵御臭和疫病。还有一个皮褡链,里面有精铁打制的各种小刀、小锤、小锥子,用于解剖体身腹。

  为判断体是被后焚,还是被烧死的,将体喉部切开,气管中没有烟灰则说明是被后焚;而气管中有烟灰和烧烫伤则说明是被火烧死的。这个方法是正确的。因为火灾时活人会吸入大量热空气、烟雾,造成呼吸道和肺部的损伤;而没有呼吸的死人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另外,古时候还有被烧死的人“腮部发红,面呈芙蓉色”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文化象征的含义,也有现代依据。如果人是被烧死的,由于火场里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吸入后,血红蛋白跟一氧化碳结合变成碳原血红蛋白,碳原血红蛋白颜色鲜红,所以从体上就能看到颜色很鲜红。若是死后焚就不会有这个现象。

  红伞验的情景在很多影视剧中出现过。骨洗净后,摆放到竹席之上。挖出一个地窖,里面堆放柴炭,将地窖四壁烧红,除去炭火,泼入好酒两升、酸醋五升,趁着地窖里升起热气,把骨抬放到地窖中,盖上垫。大约一个时辰以后,取出骨,放在明亮处,迎着太阳撑开一把红油伞,进行骨的检验。如果骨断处有红色,说明是生前被打断的;骨断处没有红色,则是死后的损折。死者的死因也就明了了。

  这种做法是很科学的,在当时是非常高明的一种办法。

  基本原理是红油伞将红色之外的可见光全部挡走,长波的红外线就透过伞照在骨头上,如果骨头上面有伤,即骨头里的血管破出血,血液受红外线一照射就明显地显现出来,而在没有照射之前就看不大清楚。跟现代刑侦中侦测血迹的“荧光反应”原理很相似。

  如果还发现不了,就用腊梅花与大葱,川椒,食盐一起捣碎,做成饼状,将饼子放在火上烤烫,再以一张纸贴在需要验看的地方,用腊梅饼在上面反复熨烙,伤痕就会显现出来。

  对此《折狱龟鉴》中有记载,杨箕县有一女子遇害,仵作奉命前往,初以葱白敷之无果,后又以滴水法确认身体有六处可疑之处,便起明火一堆,以葱,椒,盐制饼,再以烙法寻之,遂得致命之处。

  说到这里,不经想问,为什么古时候的仵作会想到做个饼去体上烙?这是什么脑洞才能想到这么离奇的办细思极恐,细思极恐啊。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