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本来不是太子,他是如何成功当上皇帝的?

  这一年对李世民来说,他内心是非常悲痛的,因为这一年先是齐王李祐谋反被下诏赐死,之后又因太子李承乾与魏王一方争夺储位,事发被废,最后晋王李治成了最大赢家,被立为太子,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而长孙无忌坚持抗争不要废太子李治的话后,李世民听了此话,竟龙颜大怒:“你是因为吴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对吗?”

  长孙无忌吓得不知所措,但仍坚持着说不可轻易易储,连忙解释道:“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

  李世民总算被长孙无忌这话点醒,便讲道:“说的也是啊,朕要是随自己的心废嫡立庶,恐怕皇室的厮在我大唐重现啊,罢了罢了。”

image.png

  是李世民试探长孙无忌或是有意立李恪,这都不重要,因为长孙无忌的反对使李世民放弃了这个念头,李世民也不再讲易储之事的想法。

  628年,年仅十岁的汉王李恪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的要职、都督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邛八州诸军事并都并督巂、南宁、会都督府共计三十六州,以年纪幼小为由,没有赴任,遥领职位。

  634年,李世民拜李恪为益州大都督,开启大唐亲王遥领大都督的先例。

  637年,改封为吴王的李恪,拜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因游猎过度、损坏庄稼,被御史柳范,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并削减封户三百户作为惩罚,一年后,李恪官复原职再拜为安州都督。

  643年,李世民打消立李恪为太子的念想,告诫李恪道:“汉武帝已经确立汉昭帝,燕王刘旦不服气,私下图谋,霍光凭借诏书就可以将他诛。你做为人臣,不可以不以之为诫。”从那时起,长孙无忌深为记恨李恪

  653年,李治继位第四年,房玄龄次子房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谋反事发,李治命长孙无忌审理。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吴王李恪也牵连进来,故意诬陷李恪也参与了其中。

  吴王李恪被高宗李治下诏赐死,李恪临死前大骂长孙无忌说:“长孙无忌陷害良,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李恪的四个受牵连流放,胞弟蜀王李愔也因李恪的牵连贬为庶人,流放巴州

  作为在玄武门之变中与尉迟敬德同列为首功的长孙无忌,为何反对立吴王李恪为太子?

  李恪是李世民的三子,与李世民六子蜀王李愔是同胞的亲兄弟,他们的生母杨妃的父亲便是众所周知的隋炀帝杨广,李恪兄弟俩融杨隋、李唐和孤氏三大家族之血脉,身兼两个大一皇朝且血缘亲近、渊源深厚的帝族,有此身份,也算是长孙无忌不愿立李恪的想法。

image.png

  而长孙无忌不愿看到立李恪,嫡庶有别才是长孙无忌心中所想的。

  宗法制有云“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李恪作为庶子,储君之位是不可能轮到他的,如果长孙无忌支持立庶子李恪为太子,那么作为嫡子又没有犯错的太子李治置于何地?

  李恪一旦成为太子,“子以母贵,母以子贵”,生母杨妃就会封为皇后,后李恪一继位,长孙无忌这些关陇贵族就难以立足,所以不可能支持立李恪。

  而在李世民的庶子当中,李恪是非常出众的,就单单李世民一句“英果类我”就足以看出李恪的能力有多强,归根到底要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李治不是太子了,作为舅舅的长孙无忌也走到头了,因为从李世民驾崩前,对李勣的做法可以看得出来,也会同样用在长孙无忌身上……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