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蛇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白蛇传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著名的《牛郎织女》(一说是《天仙配》)、《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四大民间爱情传说。这四大传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不清楚的网友们可以和为什么小编一起看下去。
以“白蛇传”为例,这个民间故事,最初只是古人口口相传的古老传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传播途径,有传奇、小说、戏曲、皮影、剪纸等多种传方式,再加上现在的电影、电视、动画等各种形式,让“白蛇传”持续影响一代代受众。
2006年,江苏镇江和浙江杭州携手将“白蛇传”申遗,从此“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蛇传”的影响力已经开始走向世界。“白蛇传”虽然出名,但这故事的起源在哪里?为何能引起几百年的民间共鸣?本文从中国古时候的“蛇图腾”谈起,浅析“白蛇传”的故事形成和发展。
一、文化溯源:古时候的蛇图腾和民间信仰
白蛇传的故事主人公是白娘子和许仙,讲述了一个人蛇相恋的传奇故事。1910年,芬兰人发明了“国际通用民间故事类索引”,简称AT分类法,按照AT分类法,白蛇传应该被列为411型,即蛇故事类。在西方的文化中,蛇一般是的象征,所以很多西方人难以理解,为何中国的“蛇故事”会成为几百年来的经典?实际上,这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因为在中国,存在这蛇图腾。
在中国古时候神话中,有很多神话人物都是蛇形状,例如“三皇”中的女娲和伏羲,都是蛇身人面。据西晋时期的《帝王世纪》记载:
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面。
在晋人郭璞的《山海经注》中,明确提到: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
在神话中,伏羲和女娲相传是人类的鼻祖,如果说他俩都是人面蛇身,那说明在中国古时候,对蛇早已形成崇拜和图腾。
古人为何崇拜蛇?因为在女娲所在的母系氏族时期,一个女性的生育能力代表着部落的生产力和战斗力。而蛇在生物之中,属于能力较强的物种,因此在原始,中国人对蛇就有了最初的崇拜,《山海经》中有很多人面蛇神的神话人物。在《三国志》也有记载,我国南方的百越民族,长期以蛇为神灵。
在西方国家中,由于的原因,蛇较为不详。但在中国民间,蛇具有灵性,拥有神秘的力量。在十二属性之中,蛇占据一席之地,甚至被民间成为“小龙”。在中国,也有很多和蛇有关的节习俗。例如,阴历的二月初二,被称作是“龙抬头”的子,实际上,这个时候,天气转暖,蛇从冬眠中醒来,因为蛇从龙,因此被称作“龙抬头”。五月初五这天,有喝雄黄酒的民俗,也是和蛇有关。在西北的部分地区,清明节这天,民间会做“蛇娃馍”。
从中国的传文化可以看出,中国古时候存着这极其浓郁的蛇图腾文化。在古人长期和大自然接触中,蛇是人们经常接触,并且“故事”较多的动物。正是因为这种特的蛇文化,才促使了“白蛇传”的人蛇传说,为“白蛇传”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故事追根:白蛇传的起源探究
关于白蛇传的起源,现在学术界还未形成一的说法。但最早可追溯到古时候的人蛇故事。据《太平广记》记载,唐朝的文言小说《博异志》中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元和二年,陇西李黄,因见白衣之姝,绰约有绝代之色。尾随而至,一住三,饮乐无所不至。李亦有归志,承命拜辞而出。上马,仆人觉李子有腥臊气异常。遂觉身重头旋,命被而寝。及去寻旧宅所,乃空园。往往有巨白蛇在树下,便无别物
大概意思是说:唐朝一位叫李黄的书生,被长安东市一位姓袁女子所魅惑,跟随到了女子住处,和女子同居三。到了第四天,李黄回家,其仆人闻到李黄身上有一股蛇腥味。随后,李黄感觉头疼欲而死。家人找到袁姓女子处,发现那是一处早已荒废的宅院,里面有一条巨大的白色盘踞在树上。
在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洪迈曾写过一本《夷坚志》,里面也出现了白蛇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并没有《博异志》中那么可怕,故事的大概是:
丹阳孙知县娶了一位娇妻,妻子天生好打扮,每次洗澡时都不让奴婢伺候。孙知县有一天喝醉后,闯进妻子沐浴之室,竟然发现浴盆中有一条大白色。后来妻子承认自己是白蛇,孙知县越想越害怕,不久便去世了。
正是因为有这些白蛇和书生的故事,才为后来的白蛇传留下了文化基因和发展空间。宋朝的《西湖三塔记》被称为白蛇传的源头,这里讲述了一位叫奚宣的书生,在西湖遇到了一位迷路的女孩,女孩姓白,女孩一直哭,奚宣无奈,只能将她带回家,后来二人成婚,这个姓白的女孩,就是白蛇化身。不过,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因为奚宣喜新厌旧,最终抛弃了白娘子,白娘子为了报复,展现了白蛇害人的一面。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奚宣和“许仙”发音类似,女主也是“白娘子”,因此《西湖三塔记》被称为是白蛇传正的源头。
但是,后人正熟悉的白蛇传,还是明朝著名小说家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冯梦龙的版本,把白蛇传的故事情节完整的体现出来,把白娘子从“妖魔”变成了拥有“人性”。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里,把“白蛇传”的下凡、借伞、施药、端午惊变、水漫金山等故事情节一一呈现,冯梦龙为大家塑造了一个良、不害人的“蛇精”形象,在爱情故事的映衬下,这种白蛇的形象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后来的民间京剧《白蛇传》、皮影戏等,包括影视剧,大多沿用和改编冯梦龙的这一版本。
三、文化发扬:白蛇传和中国传文化
在中国民间传奇中,白蛇和书生的故事屡见不鲜,从唐朝到明朝,白蛇步步褪去妖魔的形象,由“妖”变成了“仙”,逐渐形成了后来的“白蛇传”。实际上,中国“四大民间传说”都是以爱情故事为依托,人们在传播白蛇的故事的时候,被她的勇毅、忠贞的爱情精神所感染,白蛇已然变成了一个正面的形象。这个转变过程虽然曲折,但结果却非常美好。因为“白蛇传”的风靡,因此形成了特的民间文化。
中国传的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因为“白蛇传”的缘故,增加了特“驱辟邪”的民俗。在“白蛇传”中,白蛇通过,因为喜欢许仙,设计了二人邂逅的桥段,最后喜结良缘。但是因为在端午节这天误喝了雄黄酒,导致原形毕露。受“白蛇传”影响,每到端午节这天,人们便准备雄黄酒等物,来驱逐五,因为蛇是五之首。例如《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写道:
这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
这里的“蒲艾”和“虎符香囊”,都是驱除虫所用。说明端午节驱逐五,在当时已经成了一种习俗。
在中国的传戏曲中,京剧、昆剧、越剧、评弹等品类中,都有《白蛇传》唱本,在明清时期,《白蛇传》戏曲,是端午节的时令戏,在当时的杭后一代,每逢端午节,集市的戏台上必唱《白蛇传》,有的大户人家自家养的有戏班子,过端午节时一家人相聚,也会必点《白蛇传》。
另外,在民间艺术中,年画(下图)、剪纸、皮影戏等方面,也都有白蛇传。
也就是说,随着白蛇传在民间的持续传播,它的部分内容已经影响到民间习俗,甚至融入民俗之中,形成了特的“白蛇传”文化。
四、总结因果:白蛇传为何能成为百年经典?
起源于唐朝的白蛇故事,在历经近千年的发展后,经过一代代文人的加工,形成了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的“白蛇传”。白蛇传以白蛇为主角,故事经过几百年后仍旧经久不衰,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特的蛇图腾文化,蛇在民间有“灵性”,蛇可以创造出美好的想象空间。
第二,白蛇传的故事经过文人们的加工,从妖变成了人,她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对爱情的忠贞,都形成了“正能量”,让广大受众容易接受和传播。
第三,白蛇传的故事在明清时期形成以后,迅速和中国传民俗相融合,已经拥有了特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
最后,希望读者通过此文,能够了解“白蛇传”的故事起源、传颂“白蛇传”的精神,支持中国传文学。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