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老人受到的待遇如何?人们是如何尊老养老的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美德,尊老爱幼既能体现一个人的良好素质,也能体现一个的文明程度;是一种表现更是一种责任。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服章之美为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合起来就是华夏。
根据史载,早在周朝时期,中国人就已出现初具规模的养老制度,《礼记王制》规定:对五十岁以上老人,要给他们粮;对六十岁以上老人,要给他们吃肉;对七十岁以上老人,饭食中要增加副食;对八十岁以上老人,要给他们吃些珍馐美味;对九十岁以上老人,要在床前伺候他们饮食。甚至,“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即为了让子孙赡养老人,国家减免徭役与赋税,家有九十岁以上老人的直接全家免除。
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战乱频繁,但尊老传未变。春秋时期,晋国一位73岁的老人被征去筑长城,大夫越孟获悉后,立即将之接回,分给他田地,并诚恳道歉,还撤销了主事官员职务。战国时期,齐国养老政策更为激进,“七十者,一子不从政;八十者,二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
到了汉代时期,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孝道,中国尊老养老再上一个新台阶,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汉简,记载了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老年人保”,其中一则记载骇人听闻:无故七十岁以上老人的罪责等同于“忤逆”,被判为弃市。所谓“弃市”,即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
01:汉朝的养老令
早在楚汉争霸时,刘邦为了争取民心,在公元前205年颁布了一条提高老年人地位和生活质量的养老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
汉文帝时期,进一步强调尊老,诏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对八十岁以上老人,每月赐给粟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对九十岁以上老人,每月再加赐布帛二匹,棉絮三斤,以确保他们衣食无忧。而且,“赐物及当稟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为了防止官员阴奉阳违,汉文帝还三令五申,要求地方官员要严格把关赐物等,如不能将陈米给老者。
汉武帝时期,颁布了《受鬻法》,其中申明了乡里以年龄排定尊卑贵的礼制习俗和制度,以保障老者权益。
东汉明帝时,每年大射(射礼)时都会安排一场特殊的养老礼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贵,皆有资格成为这场宴会的座上客。盛宴之余,汉明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清朝乾隆的“千叟宴”,学的就是汉明帝,另外汉明帝赠送的手杖,即汉代的老年证——杖(又称王杖),相传汉朝“七十赐杖”的传源自刘邦。
总而言之,透过史书零星的记载,我们大概可以了解汉朝沿袭了周朝以来的尊老传,并有更进一步尊老举措,但对于详细的尊老政策却知之不详,直到甘肃武威汉简出土之后才有更深刻的了解。
02:无辜老人者死
1959年至1981年,在甘肃武威磨嘴子18号汉墓中,先后出土了8根王杖(杖),还随之出土了《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册》木简。透过斑驳的木简,可以读到很多令人惊讶的尊老政策,犹如汉代版的“老年益保”,特别是以下四点:
一,持杖者,犹如皇帝使者
《王杖诏令册》规定:“高年赐王杖,上有,使百姓望见之,于节。”
也就是说,无罪之人只要年满七十岁之后,都可以得到朝廷优待,被授予杖,即“七十赐杖”。持杖者的地位非常高,任何人只要见到持有雕有首王杖的老者,就犹如见到手持天子节信的朝廷使者一般,必须恭恭敬敬,更不能有所冲撞。
除了荣耀外,持杖者还有切切实实的特权,可以享受减免徭役、赋税,拥有刑罚豁免权,本人到官府可以不行拜见官长的礼仪,还可以自由行走于驰道旁等。
二,持杖者,享有经济特权
汉朝对于适龄老者的目标是让他们活的更好、吃的更饱、穿的更暖,除了国家定期补贴之外,朝廷还给予各种经济特权。
持杖者,种田与经商都会减免赋税,尤其针对一些孤寡老人,规定免除各种租税,允许孤寡老人从事特种行业经营,如开设酒店卖酒(当时酒是国家品)。
三,汉律更倾向于持杖者
关于老年人犯罪问题,木简中记载:官府调查案件,不能随意请他去“喝茶”,不能对他用刑,对七十岁以上老人,即便触犯刑律,但只要不是首犯就可以免予起诉,继承了先秦时期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的法律传。
与之对应的是,人对持杖者犯罪怎么办?不仅罪加一等,而且更加的让人心惊。木简记载:不赡养老人者,要被处弃市之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判以重罪,长辈判弃市之刑,子女父母或祖父母,无论是否成功都判弃市之刑。因此,汉朝人对待老者,最基本的原则是千万别动手。
四,无辜老者被处死
木简中还记载了一个案例,在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汝南(河南驻马店市汝南县)西陵县一个叫吴赏的下层官吏,派随从无故一个名叫“先”的持老者,当地主官接到申诉后,判处吴赏弃市,并上报朝廷。朝廷同意这一判决,并强调无故侮辱持杖者,罪责等同于“忤逆”。
如今看来这一判决严厉的过分,但在以孝治天下的汉朝人看来却很正常,如汉律还规定“不赡养老人者,要被处弃市之刑”。更为重要的是,杖是皇帝赐予,持杖者犹如皇帝使者,无辜持杖者,相当于打脸皇帝,被处于极刑不足为奇。
《周礼》《孟子》讲“使得鳏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如今看来并非空头理想,至少在汉朝已经切实推行,尽管推行过程中或存在诸多问题,但亦的确让不少老者受益,甚至连远在甘肃武威都有懂得养老法的持杖者。
03:墓主埋简牍的目的
通过解读木简,有两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1,木简内容丰富,既有持杖者的各种特权,又有远在河南的老者受刑的案例,既非标准的法律文书,也非纯粹的朝廷制令,为何这么抄写?
2,木简最后还有一句话,即“孝平皇帝元始五年,幼伯生,永平十五年受王杖。”墓主幼伯生于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在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时获赐杖之殊荣。
根据这两点不难想到,木简是丧礼文书,目的是在地下世界保障和巩固墓主幼伯在人间所享有的既得利益,借助木简申明朝廷的养老诏令,通过具体案例震慑地下世界,体现了秦汉事死如事生的风俗。
可见,在汉朝是切切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旦家有老人,甚至全家可以受益无数。汉朝之后,历朝历代都沿袭了尊老政策,但正执行到位的恐怕只有汉朝,因此汉朝可谓是中国古时候老人最幸福的时代。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