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适使唐朝彻底走向灭亡,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适,即唐德宗,唐朝第九位皇帝,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第一个大一中原王朝。唐朝经历了长达几百年的治,是中国古时候历史画卷上浓墨重彩的篇章。唐朝前期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才济济,幅员辽阔。最繁荣的时候,有三百多个国家来到唐朝朝贡,唐朝诗人王维曾经用:quot;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quot;来描绘万国来朝时的壮观景象。

  从长安的金戈铁马,到玄武门之变的腥风血雨,到贞观盛世的开明盛况,开元盛世的歌舞升平……从唐初的雄浑、潇洒,到中唐的繁荣、庄严,直至唐末的悲惨、腐浊,大唐历经了几百年的岁月。众所周知,唐朝的凋零从安史之乱开始,这盛世在安史之乱时达到了最高峰,然后犹如彗星坠落,一路下滑直至灭亡。

  人们常说,唐朝的灭亡从玄宗后期的不问政事,肆意放权开始,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唐朝的衰落与玄宗脱不了干系,也和唐玄宗后的一众平庸的皇帝有关。但唐朝彻底走向灭亡,却是因为另一位皇帝——唐德宗李适。

image.png

  (一)执政初期——开明精干、雷厉风行

  唐德宗是唐朝的第九位皇帝,他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孙、唐代宗李豫的长子。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时,李适才仅仅14岁。第二年战乱爆发,唐玄宗出逃时,天下大乱,李适跟随皇室成员一路颠沛流离,饱尝战乱之苦。

  宝应元年(762),代宗即位,安史之乱已经进入尾声。此时的李适被任天下兵马元帅,在一众将领的帮助之下平定了安史之乱,也因此赢得了众人的青睐,随后就以长子的身份被立为皇太子,在其三十八岁那年即位成为皇帝。

  即位初期时,李适展现出了精明强干、雷厉风行的一面,当时的朝廷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具体来看,李适主要做了三件重要的大事,让当时的朝堂焕然一新。首先就是收罢兵权,将兵权收归中央。在李适即位之后,将当时助他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郭子仪尊为尚父,但却罢免了他在军中的职务,同时将他的旧将分散到各个地方担任节度使。其次倡导节俭,在他刚刚即位时,就减少了诸如鹰鹞、山南枇杷、江南柑橘的进贡,像一些奇珍异兽、奴婢和春酒、铜镜、麝香等地进贡则是直接废除。甚至为表决心,他将很多宫女遣散出宫,显示出了新君即位后崭新的气象。

image.png

  最后,他还和宦官保持距离。李适作为皇太子时看到自己的父亲代宗,对宦官很是恩宠,彼时他身处朝堂之中,深知其中暗祸端,于是吸取教训,远离宦官,亲近朝廷大臣。他还雷厉风行,将当时心怀不轨的宦官刘忠翼赐死以表自己的决心。这样看,李适即位前期确实很有中兴的风范,也给当时的朝廷官员带来了很大的希望。但随着他即位时间的推移,唐德宗逐渐开始放纵自我,最终酿成祸端。

  (二)即位后期——放纵自我、昏庸无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适一改往远离宦官、勤俭节约的形象,相反,他开始亲近宦官、猜忌大臣、任用臣、大肆聚敛钱财。

  首先要说的就是李适姑息藩镇的问题。李适曾经经历过被安史之乱的叛军追逐的黯淡时刻,他内心深知藩镇问题不可姑息,于是在初政时便向割据河朔的藩镇集团开战。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战事开始陷入僵局。李适的削藩遭遇挫折,甚至后来引发了quot;奉天之难quot;,这让唐德宗非常受挫,他对藩镇的态度也逐渐从强硬转变为姑息。到最后纵容藩镇割据混乱的局面,却是再也无力回天。

image.png

  其次,要谈到唐德宗李适对宦官的态度逐渐从远离到亲近的过程。建中四年(783),泾原镇发生兵变,攻陷了长安,李适仓皇出逃,这次出逃也成了李适对宦官态度的一个转折点。当时唐德宗身陷困境之中,而他精心培育的禁军在这时候却不能召集士兵来保卫王室,当时他身边唯一可以信任的竟是自己曾经打压的宦官窦文场、霍仙鸣等人。这让逃过一劫的李适开始转度,对宦官逐渐信任甚至重用。这一转变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宦官专权的现象,使宦官成为李适以后中枢的重要力量。

  而在李适之后的唐朝皇帝之中,有两位都死于宦官之手。李适对宦官的亲近,直接和后来唐朝的与黑暗挂钩,唐朝的衰落也加快了进度。除此之外,李适执政后期还亲小人,远贤臣;大肆聚敛钱财,也推动了唐朝的进一步衰落。所以说,李适执政后期的昏庸无度是唐朝走向覆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推手。世上之事大抵如此,若他能更加坚定初心,不忘使命,一路走下去,唐朝中兴也是指可待。可自甘堕落最终总要为此付出代价,李适的堕落则让一个王朝为了他陪葬。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