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夕本内耗的原因是什么?本制度性内耗成因详细解读

  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列强俱乐部中唯一的非欧美成员,也存在内耗严重的问题,,。

  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本逐渐形成了一套具特色的官僚体系。一方面,陆海军等武官直接隶属于天皇,从而形成军事体系和文治并驾齐驱的平行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天皇被宪法进行了“虚君化”,从而在实质上扩大了军人的活动空间。如此一来,文治本身的决策范围便被极大地压缩、削弱了。

图片.png

  造成这样的制度弊端,是有一定历史因素的。由于土地狭小、多灾多难,本民众为了生存形成了一套极为严苛的等级制度。在这套等级体系下,武士阶层作为贵族领主的治工具,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明治维新以后,倒幕运动中的开明派逐渐认识到天皇治本的弊端,开始推动废藩置县政策,并强令全国武士、庶民、将军等一律平等,不再保留特权,这招致西南保守势力的反扑。

  1877年,西南战争爆发,明治最终扑灭了鹿儿岛(原萨摩藩)士族的叛乱,但其解决问题的手段依然是军事方式。故而,过于强调军事逻辑的风气在本愈演愈烈。另外,明治维新本身便是在政体上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军事上学习德国(普鲁士军事立国思想)的体。这导致本改革后的制度,既有“虚君”的缺陷,也有德军不注重国家战略研究的隐患。明治时期,不论文臣武将,大多是旧幕藩体系下的武士出身,文物对立的痕迹并不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弊端愈发显现出来。

  1894年战争爆发时,本陆军自筹划战争事项,不仅未与文官进行及时沟通,甚至将海军亦排除在外。大本营会议成立以后,作为首脑的伊藤博文甚至需要依与本明治天皇的特殊私人关系,才得以顺利列席其中。即便如此,伊藤博文从、外交立场讨论战事的方法还是引起来自陆海军幕僚的激烈争论。

  俄战争时期,多数要员都具有军方背景,其威望足以与军方将领们匹敌。加之明治天皇本身对文武两大系的御能力,本在外交、军事战术方面的配合堪称珠联璧合。不过,这只不过是老一辈维新派的个人能力,掩盖了本制度问题后的幻想罢了。在随后的大正天皇、昭和天皇时期,本内阁已经不知不觉间沦为了军队的附庸,颇有一种条顿骑士团建设普鲁士国家的味道(即军队拥有国家)。

  在此期间,本文官系并非没有人看到这一点,原敬出任首相之时就曾和陆军大臣田中义一联手推动制度改革,意图扩大征服职能、摆脱军队掣肘。无奈最终原敬遭刺身亡,田中义一孤掌难鸣。在原敬改革中,曾尝试赋予文官海外殖民地长官的权限,借以打压军部势力。不料改革失败,帅权未能被取消,反而被海外驻军拿来作为自行其是的借口,本更加混乱了。

  其实,武人乱政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并不鲜见。古罗马帝国后期,伴随着募兵制度的深入发展,以及多瑙河防线、东方防线驻军势力的增长,军队逐渐成为以帅群体为核心的利益集团。这其中,多瑙河集团和北非集团利用武力影响,导致皇位频繁更迭。这些被近卫军扶立起来的皇帝,为了获得持续的支持,往往会许诺巨额的军费,从造成恶性循环。相较于古罗马,自唐末募兵制-节度使改革以来,陷于藩镇割据窘境的中华文明,后来更是陷于武人乱政、五代更迭的混乱局面。正是因为武人干政会造成极大的不稳定性,宋朝才会制定“重文重商轻武”的国策。

图片.png

  不论是古罗马帝国后期,还是唐末五代的武人乱政现象中,都体现了两大特征。一方面军队帅们把持朝政,排斥文官掌权;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层级的军事力量之间为了获得最高中枢权力而争斗不休。这两点在近代本制度中,同样有所体现。前文提及,原敬改革失败以后,海外驻军性增强。这导致作为中枢机构的或司令部,无法做到针对地方军事系的令行禁止。但是更为严重的问题,发生在不同军种之间的分歧上。

  军种藩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自冷兵器时代就一直存在重甲步兵、重骑兵、轻骑兵等之间的分歧,而近代本则着重体现在海军和陆军的竞争上。1890年,人马汉出版了《海权论》一书,这本是为了替指明新的战略方向,毕竟彼时的已经步入西进运动的尾声,北美几乎开垦殆尽。海权思想极大地启发了包括德国、本在内的众多后发国家,引发了英德海军竞赛,更促使一战后的本大规模发展航母技术。

  一战以后,本陆海军围绕国家战略,制定了迥异的两份方案。这其中,陆军认为应当扩军北上、与苏联争锋,进而占据东亚,形成海陆二元帝国,再伺机图谋霸权;海军则主张进一步巩固海军优势,将地缘竞争对手定位为,寻找时机南下夺取关岛和菲律宾,继而攫取南洋地区丰富的资源,从而达到摆脱对欧美经济依赖、自给自足。这种状况,导致本完全丧失了一个一的国家战略,其有限的资源亦被陆海军分别占有。

  不仅如此,海军、陆军内部也分别产生了很多新的派别对立。这其中就包括陆军围绕是否进行“下克上”暴力干政的皇道派和制派的分歧、海军围绕是否遵守国际裁军会议的条约派和舰队派分歧等。这些大小分歧,给二战前的本国家战略造成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它也成为二战各主要参战国中,唯一一个没有明确首领的国家。

  综上所述,由于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本在效法德事制度、削弱藩国武士势力的同时,形成了过于强调军事逻辑、不重视国家战略的倾向。明治天皇和伊藤博文等维新派元老主政时期,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起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军事体系对文官的干预、陆海军之间的分歧以及军事部门内部的大小对立,严重削弱了本的整体战略能力。

  后来,本海军和陆军围绕着北上进攻苏联还是南下袭击反复拉锯、争夺更多的资源调配,却同时将美苏两大国置于假想敌的境地。地方驻军系不听中枢指挥的情况,更是在二战期间屡见不鲜。凡此种种,均成为本对外扩张膨胀心态的诱因,并最终走向失败。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