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弘治年间的甲字库劫案,最后相是什么?
明朝弘治年间的甲字库劫案,最后相是什么?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弘治五年(1492年)七月十五夜,京城内府仓库甲字库遇袭,一伙四五十人的强盗,携带兵刃入甲字库,死守库官吏二十余人,劫走库内金银财宝不计其数。
由于夜间守库官吏皆被死,一时间竟然无人察觉,直到次衙门重开,这才发现府库被劫。得知消息的内库官员大为震惊,在奏报朝廷的同时,连忙兵部,兵部得知消息也不敢怠慢,连忙派兵守住京师各城门,对出城者严加盘查。
京师重地,天子脚下,竟然发生如此命案,而被洗劫的又是皇家内库,要知道库内所皆为江浙等地每年上缴的贡品,乃是皇家御用之物。为此,弘治帝大为震怒,于十八颁下圣旨,要求兵部大索京师,不论官民百姓,挨家挨户搜查。同时下令,只要能够捕获凶,官则超升、民则重赏。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除了奉令搜捕的兵部之外,京师各个衙门全都行动了起来,就连那些赋闲在家的官员,为了那顶向自己遥遥招手的官帽,都派出家人四处寻访,一时间兵士、衙役、壮丁、仆从等满城乱窜,京师各处不宁。
然而,大索全城一整,非但贼盗未被捕获,就连失踪的金银珠宝也是毫无线索。而在此时,隶属于兵部的五城兵马司,其中有个巡城正兵马名叫董成,虽然位卑职低,但却极为聪颖,再加上五城兵马司平里便担负着巡捕盗贼的职责,因而颇有办案经验。
眼看大索京师毫无所获,董成便不禁思索道,“当案发城门已然上锁,次闻报便又封锁城门,那伙贼盗必然来不及将劫掠所得运出城去,而如今京城搜索如此紧急严密,那伙贼盗又岂敢将如此多的金银在家中?既然不敢于家中,那么必然急于运出城去匿,如此方才安心”。
董成先是目中一亮,随即却又摇摇头道,“可是如今京师各个城门盘查极为严格,就连官员车轿都难逃查验,如此多的金银财宝,又如何运得出去?”董成低头踱步思索良久,突然脚步一停,惊喜道,“对了,如果假装出殡,将金银于棺椁之中运出,死者为大,守城官兵断不至于开棺查验,即使开棺,也断不会多么仔细。”
想到此处,董成连忙唤来几个属下,吩咐道,“你等前去守住各城门,但有披麻戴孝送灵柩出城者,跟上去查明其埋葬之处,并如实报来,不得隐瞒。”
城门落锁之后,董成属下纷纷来报,由于京师地广人稠,每去世出城埋葬者不在少数,因而各个城门今皆有送葬队伍出城。董成听罢,因不知那伙贼盗是否今已经出城,因此又吩咐明除留人继续蹲守外,还要盯住已经出城埋葬之人。
按照习俗,死者下葬三之后,亲属还要再次前往拜祭,董成便吩咐道,“三之后,你们分头前往各处,再仔细窥探密听,看何处孝子悲哀,何处却不悲哀,探知明白后来报。”
至第三,董成部下探访后回报,各地孝子祭拜之时皆悲伤涕泣,但部署韩在禀却汇报道,“小的往北门之外探访,发现有一伙四位孝子,祭拜之时却毫无悲伤之像,不仅祝墓辞胡言乱语,更有仆从六人,竟然有戏耍喜悦之意。”
董成听罢,微微点头,这伙人的确极为可疑,于是便下令道,“派人盯住这个坟冢,再过四便是头七了,到时你等带人前去,将这伙孝子连同仆从一并锁了,不得走脱一个,到时自有重赏。”
过了四,韩在禀等人带领一众衙役二十余人,将那四个孝子和六个仆从全部拿获,董成立即命人对其逐个进行提审。
董成先问一人,“墓中所葬何人?”
那孝子答道,“葬的老父。”
董成又问其父生死年月,那孝子也是对答如流,董成于是命人将其带下去,然后再提审另一人,问其同样问题,结果那人所答与第一人全然不同,随后又提审了第三、第四人,所答又是不同。
于是,董成便带人押着四名孝子来到城外坟冢处,命人掘开坟墓、挖出棺椁,听闻董成要开棺查验,那四人已是面无人色。棺椁打开,里面哪有体,全部都是内库之中丢失的金银宝贝。那四人见状,连忙跪倒在地,叩头求饶不止,董成根本不理,只是命人将棺椁连同人犯一同押回衙门。
返回之后,董成遂写文书申于兵部,“巡城兵马司董,为捕盗事,奉圣旨:‘着兵部将京城官民人家,挨户搜检。捕拿强劫御库赃正犯。钦此,钦遵’。本职夜缉访,拿得强盗正犯李辅等贼首十人,搜出所劫御库金宝赃,取供明白。缘系强盗重情,未敢擅便发落,理合申详题奏请旨,以候处决。须至申者。”
兵部随即将此事上报朝廷,圣旨随即下达,“李辅等劫库重犯,枭首示众。董成捕贼有功,超升两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