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读书人如果需要考取功名 古人需要读什么书

  古时候科举的网友们,古时候科举取仕,读书人要想考取功名,要读哪些书?

  身为现代人的我们一生中需要读很多书,在读书期间接触的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教材,这些教材是近年来无数专家呕心沥血才编撰出来供我们来学习的。

  这些教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由易到难、内容精炼。其实古时候的教材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则,不同之处在于,古时候的教材更加晦涩难懂,完全不适用于我们现在九年义务教育这样的普及教育,以至于历史上的文学家和现在相算得上寥寥无几。

image.png

  现在的教育致力于让每个人都成为对有用的人才,而古时候只是为了选拔最顶尖的那一小拨天赋型人才,作为教材的书籍在特点上有所不同理所应当。

  在摒弃大部分古时候教育内容的现在,你了解古时候读书人需要读哪些书吗?

  一、古时候读书人需要读哪些书?

  启蒙之书

  古时候读书人家的孩子从小需要开蒙,有些是家里长辈帮忙教授孩子识字,有些会送到蒙学让先生来教授读书识字,有钱有势的人家更是会请有名的讲师到家里给宗族子弟授课。

  开蒙就是启蒙的意思,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小学一年级,授课的内容里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本书是我国古时候蒙学三大读物。

  《三字经》会讲述一些做人的简单道理,内容涵盖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道德等多个方面,在小孩子开始识字的时候就培养其人生观。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我国姓氏的作品,非常押韵,易于记诵。《千字文》是一千个对仗工整的汉字,本是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出,内容包含历史、修身、治国、田园,文采斐然,被之后形成的《三字经》所借鉴。

  四书五经

  在古时候的时候,小孩子四到六岁就开始开蒙,把常见字认识一遍后就开始学习四书。

image.png

  首先学习的是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为小孩子建设基础的三观,老师讲完后就要学生自己温习这些书,能够穿插背诵并有一定理解后,就可以开始学习四书中的《论语》《孟子》,建立深层次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些书,在某些地区的古时候孩子七八岁就要读完,最迟也是十岁就要学完,我们现代孩子接触《论语》的时候都已经是初中了。

  《大学》《中庸》是从《礼记》中摘出来的两部分内容,南宋理学家朱熹加以分章断句注释,朱熹就是有名的“程朱理学”中的朱子。

  程朱理学是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而来,是儒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与之对应的是明代王守仁(王阳明)创立的心学。

  古人在学习四书的时候,同时会被要求学习《孝经》。

  学完了四书接下来就轮到传说中的五经登场了。五经分别是《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都是非常有名的书。

  我们所熟悉的“关关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诗经》的第一首诗,《周易》这本书更是现代人研究玄学的必读书目。

  这五本经书在古时候科举中非常重要,属于每个有志于进入仕途的学子都必须认研读的存在,更是古人建设高阶价值观的必读书籍。

  等学完五经,学生也差不多十四五岁了,在古时候都已经到了可以结婚的年纪,也是时候去尝试考秀才了,当然,那些不到十岁就学完并精通的天才要另当别论。

image.png

  当然,上面说的不论是“三百千”,还是四书五经都是我们熟悉的,有人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就这么几本书,几天功夫就能读一遍。难道事情的这么简单吗?

  做一个有文化的古人要读多少书?

  当然不是,以上书籍只是一个基础,想要在科举上有所作为,要读的书多着呢!古时候文化人喜欢著书立说,几千年下来留下了无数典籍,正研究学问的人一辈子读的书有几千本还要多。

  就拿那些参加科举的人来说,除了会写八股文这种论文还费劲的文体外还要会作诗,无论考秀才举人还是进士,都是要考帖诗的,而且非常严格,讲究典故的运用,追求意境,可不是现在人随便编的打油诗可以的。

  在科举中,考生还会在五经中选择一本作为自己的本经,深入去研究。如把《礼记》作为自己的本经的人很有可能把《仪礼》和《周礼》都研读透彻,而专注于《春秋》的考生除了《左传》这本必须学习的书,还会研究《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对《春秋》进行解释、补充的作品,被称为“春秋三转”。

  你觉得这就完了,学这么几本书,到最后最多也只是个秀才,那些考中举人甚至进士的人,要读的书简直不要太多,只是没有了固定的书目,古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先贤的书去读。

  在四书五经这种儒家经典的经学之外,还有子学和史学需要那些立志走向更高点的读书人去读。

image.png

  子学的话,像是《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道家、法家经典,荀子虽然是儒家的一个代表,但是并不被儒家所承认,因为他的思想和传儒家有所出入,还教出了韩非这样的法家代表人物。

  史学的书籍就更多了,最勉强你也要把《史记》读懂!和读书人聊天的时候说起《史记》中的典故你要明白出自哪里吧!更别说《史记》只是二十四史之一,还有一大堆史书等着你呢!

  读完了史书,你才会对世界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在一些高级的考试上写策论才会有理有据。

  和古时候人起来,我们也就在中学的时候学过语文书里有几篇节选自《史记》的文章了,如《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之类的名篇。

  想要做一个有文化的古时候人,读五马车书只是一个开始!

  二、古时候教育制度与科举

  在五千年前,我国就已经形成了文字。早在夏朝,就已经出现了学校,想一想几千年前就有学生要和我们一样努力学习,是不是感觉学习这件事也变得没那么痛苦了?

  在战国时期,更是有了稷下学宫这样的高等学府,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科学院。在战国时期,正是一个百家争鸣,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稷下学宫几乎容纳当时的诸子百家各个学派,孟子、荀子都是其代表人物。

  汉代的最高教育机构是太学,相当于是现在的大学,最多时太学生曾达到三万多人。到了隋朝,最高教育机构又变成了国子监,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

image.png

  除了最高学府,国家官方建立的还有专科、贵族、短期、等地方不同种类的学校来满足国家的教育。

  除了官方的学校,还有非常多的私学。孔子的私学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古时候有非常多的学院走的是这样的风格,像《梁山伯与祝英台》里主人公读书的地方就是名为尼山的书院。

  除了那些可以肩国家高等教育的书院外,更多的是一些老先生办起来的私塾,目标是为穷人家的孩子开蒙,赚取一些生活物资。

  接下来再说古时候科举制度,我们现代人普遍认为科举是一种落后的选拔制度,这么想并没有什么错,不过放在古时候,科举就是一项极为发达的制度,尤其在唐代那个特别开明的时代,科举还没有明清时的种种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像明清那样只考八股文,而是有多个科目,如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多个科目,不只是考经学,还考试法律和数学,保持了人才的多样性。至于外语,当时大唐是世界最大的国家,外国人学汉语还差不多。

  三、古时候人读书有多努力?

  要想了解古时候人有多努力,咱们就来了解一下被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的宋濂。宋濂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和家,可以说是一名成功人士。

  不过在宋濂还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又特别喜欢读书,古时候的书又特别贵,不像现在十几二十块就能买一本,甚至有很多电子书都是免费的。

  那个年代的人想看书呢,只能去借,想研究透彻的话,只能抄下来慢慢读,宋濂也是这么做的。

image.png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还书,宋濂在大冬天那种手指头都冻得没法动弹的时候还坚持抄书,这也使他获得了信誉,人看他守信用也都愿意把书借给他。

  那时候可没有空调,就连木炭在冬天也是特别贵的,普通人家消费不起,如果自己去砍柴又会耽误读书的时间,有同学可能想到了煤炭,现在发电暖气之类的用的都是煤炭,古时候煤炭那么多直接烧煤取暖不就好了?

  大家要了解,古时候人宁愿冻死也不会烧煤的,由于古时候技术有限,无法处理煤炭中的一些物质,燃烧后会致使人中死亡,也就没有人敢用煤炭来取暖了。

  宋濂为了求学,穿着子背着书箱在寒风冰雪中行走,到了学舍身体已经冻僵了,喝了热水裹上被子很久之后才缓过来,这一切都是为了读书,为了获得知识!

  结语:

  不管是《三字经》为代表的启蒙书籍,还是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学,以及璀璨的子学、史学书籍,都是我国古时候文化的浓缩,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经典与不朽的体现。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官员选拔制度,在其时代有着相当的优越性,为各朝代取士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见证了我国繁盛至极的唐代到逐渐落后的清代

  惋惜科举制度发展越来越狭隘,当所有人读书都是为了去当官时,一个国家就失去了创造力和活力,宋代以后,读书人一代不如一代!最后一大批读书人就变成了《范进中举》中范进那腐化不堪的样子,告诫着我们永远不能满足于现实情况。

  另外,古时候读书人无疑是特别努力的,那种为了读书而不顾一切的精神,非常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参考文献:《送东阳马生序》

  《中国文学古籍选介》

  《集宋四家词联》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