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会被处以宫刑?他写《史记》时经历过怎样的磨难?
司马迁的故事大家的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我们或多或少地都了解《史记》这本伟大的著作,《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字,上自黄帝时期,下至汉武帝年间,这本史书由西汉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所著,司马迁大约二十岁的时候怀着继承祖辈史官事业的志向,搜集各地的历史资料、考察风土人情,为他以后写下这部史学巨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我们赞叹《史记》伟大的时候,不住感叹司马迁当时写就《史记》之时经历过怎样的磨难?
天汉二年,大将军李凌奉旨征战单于,率领五千人被单于八万骑兵,李凌与将士们毫不畏惧,做最后一搏,给予了匈奴以重大打击,终于寡不敌众,不幸成为俘虏。此时的大汉朝廷却有谣言说李凌叛国投降,汉武帝听说他投了降,好几茶不思饭不想转而愤怒不已。时下朝中很多软弱的大臣虽然明事理,然而不敢得罪盛怒的汉武帝,反而纷纷说起李凌的坏话,开始纷纷指责起这位平时征战沙场的大将军,一方面求自保,另一方面顺应汉武帝的心思,曾经威风凛凛的大将军被朝廷上的百官挑拨是非、夸大过错!
汉武帝征求时任太史令之职——司马迁的意见。“太史令”这个官职在当时只是个负责掌管天时星历的官,、军事这类国家大事可以说跟司马迁的职责没有太大的关系。面对汉武帝的询问,他最稳妥的表现就是应该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况且司马迁和李陵并没有多少交情,连一杯酒都没有一起喝过,完全没有必要替李凌说好话。
但据司马迁的观察,李陵平时为人正直、孝顺父母、与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对待钱财也很廉洁,而且总是奋不顾身赴国家的急难,他之前积攒的品德让司马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是生性耿直的司马迁从为人臣子的角度出发,他镇定自若而又斩钉截铁地声明:“李凌为当朝大将,颇有盛名,不可能叛国投降,其中必有众人不知道的隐情。李凌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单于孤军奋战,面对敌人众多的明晃晃的武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敌。战败之后,李凌暂时的苟且存活,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这番言语违背了汉武帝之意,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判司马迁与李凌勾结,将李凌关入狱中。
不久,汉武帝派公孙敖去接李凌,公孙敖无功而返,公孙敖怕汉武帝怪罪,就说谎,说看到李凌在练单于士兵,意欲进攻大汉王朝。汉武帝时下震怒,这让汉武帝笃定李凌绝对是叛国之罪,而司马迁绝对是包庇李凌的罪行,于是当即将李凌家族灭了,司马迁也当斩首,不过当时的汉朝有一个选择,就是以宫刑代替死刑,司马迁胸怀伟大的理想,想到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自己所著的文章就不能面见于世,于是选择了宫刑,来达到他的心愿。司马迁在狱中辱负重,惨遭身心摧残,悲痛欲绝的他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支撑自己的信念,他想着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太史元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面对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的耻笑,让他不仅受身体上的创伤,还要受心灵上的创伤,甚至没有脸面去祭扫祖宗的坟墓。他不是没想过一了百了,不过他还是强着悲痛专心致志写书,全面、详实地记录历史事件和描绘历史人物,他所记述的史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实。征和二年,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了《史记》,司马迁被后人称为“史圣”。
强大的信念支撑着有理想的人完成目标,屏幕前的你会如何对待人生中的很多坎坷呢?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提到:“死亡还痛苦的是想办法活下去。”生活中的我们多多少少会遭遇很多屈、不甘,你是要破罐破摔地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还是扛起理想的旗帜乘风破浪抵达最后的终点?最后,一句汤送给各位,等得辛苦,却从不辜负,一切美好如约而至!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