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大胜,为什么事后却有些后悔开战呢?
隋朝末年及唐朝初年有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无论是隋炀帝,还是唐太宗,都在拼命地和高句丽作战。
可以说,隋朝之所以灭亡,与隋炀帝聚集全国性的兵力,三次与高句丽作战不无关系。由于发动了这样几场穷兵黩武的战争,使得国内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妻离子散,因此爆发了隋末农民大,最终推翻了隋朝。
我们现在看到的隋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认为隋炀帝残暴不仁,乱大臣,以及贪图享乐,如修大运河,修宫殿等等。不过,这种说法,更多的应该是唐朝对隋炀帝的一种抹黑,是唐朝按照古时候君王应该有的“仁爱”标准,否定隋炀帝的一种表现。只有否定了隋炀帝,唐朝的建立才显得顺理成章。
不过,虽然用这种方式否定隋炀帝,是对隋炀帝的抹黑。但事实上,隋炀帝本身并不白,隋朝的灭亡,确实是他造成的。主要的原因,就是调动全国兵力,三次打击高句丽。
应该说,李世民虽然用残暴贪玩好色这些内容来评价隋炀帝,但是他对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心知肚明的,知道隋炀帝是因为发动了对高句丽穷兵黩武的战争,国家才灭亡的。知道打击高句丽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不能轻易发动。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李世民的觉悟。李世民在第一次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的时候,尽管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攻下高句丽10座城,俘虏了高句丽7万人,斩首了高句丽4万首级。但是由于唐军损失了2千人,以及8千战马。因此,唐玄宗当时说了一句,如果魏征活着,他肯定会劝我,不让这样的事情。
唐太宗难道不知道他是大胜吗?既然知道他是大胜,为什么还要说出这样的话呢?这话明显就是后悔,后悔自己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
那么,唐太宗的是后悔对高句丽的战争吗?显然不是的,因为后来他又多次攻打高句丽,一点儿也不停歇。如果唐太宗的后悔,他以后就不会打了。那么既然如此,唐太宗为什么还要说这样的话呢?
很明显,唐太宗这样说,就是因为他害怕自己打高句丽,像隋炀帝一样,引起国内大臣及百姓的反感,从而造成国内的,走到隋炀帝那样的结局。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隋炀帝、唐太宗都要打高句丽,乃至于最终唐高宗也继续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直到把高句丽灭亡呢?
我认为,隋唐的治者之所以这样做,涉及到整个中原国家对北方少数民族国家的一种策略问题。
在中国古时候,中原国家认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存在,对中原国家是一种巨大的威胁,不能让他们发展壮大,一旦发展壮大,中原国家就危险了。尤其是匈奴,以及后来的五胡乱华,给中原国家带来了深刻的惨痛的记忆。
汉朝的时候,从汉武帝开始,就一直对少数民族国家进行强硬的打击。一直到三国时期,曹忙着打内战。但是当他看到乌桓等少数民族国家对中原国家构成威胁的时候,他依然毅然领兵去和乌桓作战,打败乌桓,解除乌桓对曹魏的威胁。而三国一后的晋朝,由于内部争斗,造成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大批少数民族内迁,这也就是“五胡乱华”。而五胡乱华的恶果是非常明显的,此后还经历了东晋十六国,以及后来的南北朝对峙,前后长达近四百年。
可以说,作为在南北朝之后,第一次实现全国一的隋朝,以及在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唐朝来说,严格抑制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壮大,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事实上,当时的隋唐,还不单单只针对高句丽,还针对了北方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对突厥,对吐谷浑等等的打击。而且唐朝还试图把河西走廊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知道有个河西走廊,才有在西域分化化解少数民族国家的抓手,从而确保中原国家的安全。
高句丽是一个在东北异军突起的民族,他在东北的半岛上取得了优势的地位,并且虎视眈眈要向中原挺进。如果中原任由他们发展,那么结局是不堪设想的。因此,为了控制东北的局势,避免东北的威胁,无论是隋炀帝,还是唐太宗,以及后来的唐高宗,都要对高句丽进行穷追猛打。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