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战胜了,为什么仍要割让土地给呢?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挑一。”乾隆皇帝无疑就是个有着风趣灵魂的帝王。在七十岁高寿时,他兴致勃勃地写下“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孙曾余一人”这幅对联。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幅对联后来却让让中俄专家变得沉默起来。
一、 大清的版图
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王朝,清代疆域广阔。它西起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帕米尔高原,接中亚细亚;东濒本海、渤海、黄海、库页岛、以及附近岛屿;北抵戈尔诺阿尔泰、萨彦岭、外兴安岭至鄂霍次克海;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包括拉达克的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都曾属于大清。
大清版图的东北部,是女人的故乡。皇太极时期,黑龙江沿岸至色楞格河左岸就已处于大清的控制之下。在顺治帝定都北京后,朝廷在如今的辽宁沈阳设置留都,辖东北地区。远至鄂霍次克海的库页岛,彼时同样处在管辖之中。
二、中俄的东段边界
当大清加强对故土东北控制的时候,不断东扩的也对这片土地虎视眈眈。顺治七年(1650),沙俄就派遣哈巴罗夫,带领百余人用大炮叩响了东北的大门。同年,黑龙江流域的雅克萨地区就实质上落入沙俄的控制。
顺治十五年(1658),沙俄又占领了尼布楚,并以此为据点加速对周边地区蚕食侵占。清廷不得不出兵应对,而沙俄也并未因这一次失败就停下侵略的脚步。康熙年间,清廷两次出兵,直指被沙俄占领多时的雅克萨。战役最终以清廷大获全胜收尾,沙俄便与清廷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简称《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是在沙俄战败的基础上签订的,但清廷开出的条件却很是让利沙俄。该条约涉及两国东段边界划分、越界侵略及逃犯处理、双边贸易等内容。而按照《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源顺外兴安岭往东至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
雍正五年(1727),清廷与沙俄又签订了《中俄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条约》,更新了两国边界。新边界以恰克图和鄂尔怀图之间的第一个鄂博为起点,由此向东至额尔古纳河,向西至沙毕纳依岭一线为界。边界以北属于,以南属于中国。
自康熙、雍正两朝清廷与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后,东北边疆百余年没有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鄂霍次克海西部的库页岛,此时依旧属于中国。
但一个不许争辩的事实是,这份百年平静是清廷用黑龙江上游色楞格河东岸至额尔古纳河西岸,以及乌第河流域的共计23.2万平方公里土地换来的。
以土地“换和平”的办法,最终还发生在库页岛。
三、乾隆的贺寿石碑
咸丰八年(1858),通过中俄《瑗珲条约》,黑龙江至外兴安岭间的本属于中国的土地被占领。两年后,时为中国最东端的库页岛亦被通过《北京条约》获取。说实话,这两份条约的不平等显而易见,是裸对康熙、雍正时代的盘剥。
一份份不平等条约犹如一把把寒冷的刀子,中有约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割走。人们不禁叹息那个时代的软弱,让人叹息的还有清廷在土地丧失时那种毫无怜惜的态度。
清廷割让给的土地,多居住着乡土观念较为淡薄的多个少数民族。由于长期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朕即天下”、“天朝上国”等观念影响,清廷的对外政策就多表现为“让与换招安”。库页岛不是天子所居之处,又为邻国所求,清廷便就如此把它让了出去。沙俄沉默,它是一阵窃喜。清廷沉默,它是一种冷漠。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批学者前往库页岛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一座汉字石碑。因语言不通,便与中方联络。结果双方都感到惊讶:“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孙曾余一人”。这正是乾隆当年的名句。
乾隆写下此幅对联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年过七十的帝王只有六人,而乾隆在位时间最长。在这六人之中,他是唯一有五代同堂之人。
为庆贺其高寿,乾隆写下这幅对联后,被人在当时领土最东端的库页岛刻石树立。
一块乾隆皇帝得意的对联,以石刻的形式出现在库页岛,勾起了人们曾经的尴尬。
自清代以来,中俄边界问题曾经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扰。虽然在库页岛发现的庆贺乾隆寿辰之碑哑口无言,但是它背后隐的往事或许乾隆皇帝意想不到。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