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发生过什么趣事?他管过什么ldquo;闲事rdquo;?

  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关于过程中间发生的故事还是稍显陌生的,下面为什么小编就带大家一块看下郑和下西洋中的趣事。

image.png

  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名叫做三宝,幼年时因遭遇战乱被朱元璋手下大将蓝玉掳至南京,后来又被阉割成为,来到朱棣身边后的马和很快就展示出了过人之处。后来又因为屡次立下战功,深受朱棣赏识,于是被赐姓“郑”,从此改名郑和,后来又在朱棣的支持下,完成七下西洋的伟业。

  虽然郑和下西洋的后世影响意义不如西方世界的地理大发现,但是郑和的年代要早得多,而且当时明朝综合实力和造船技术也绝对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郑和的航线主要是东南亚至东非一带,其在先后的七次航行中,一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的最远的地方则是位于现在东非高原肯尼亚的马林迪和蒙巴萨。但是,消耗国家巨大财力的下西洋又是为了什么呢?

  至于促进经济贸易和宣扬大明国威等经济和因素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不谈,下文则是要从一些显得没那么重要的“闲事”说起。

  一、初次航行意外遇战

  郑和初下西洋一共有两万八千余人,分乘62艘大船,于1405年从福建出海,一路航行至爪哇。待郑和登陆至爪哇岛时,正好赶上爪哇国的东西两王正在内战,而东王战败,西王的士兵攻占了整个爪哇。偏偏就有“不长眼”的西王手下误了郑和的手下,好在西王还算有眼力价,赶紧送上六万两黄金作为赔偿,这件事才算翻篇。

  二、不长眼的明朝海盗

  郑和本来就不是掐着嗓子,捏着兰花指的小,尤其此番出行带着巨大的团队的郑和代表的又是整个大明朝,所以“犯大明者,虽远必诛”。郑和的首战来的也较快,不过却是一场内战,因为对手是广东海盗陈祖义。

  其实当时的郑和已经是结束航行,启程回国了,不过就当郑和船队走到现在的马六甲海峡时,海盗陈祖义对郑和的宝船分外眼红,决定武力强夺。要说陈祖义也并非是一般的小海盗,其手下势力极大,就连当时的苏门答腊要地旧都被其所控制。

image.png

  陈祖义也不是一介莽夫,他先是假意宣称要归降于郑和,待成功骗取信任后,再动手。不过好在郑和早就听闻风声,索性将计就计一举就将陈祖义等贼众包围。经此一战后,陈祖义一共折了十五艘船,五千士兵,就连自己本人都被活捉。

  1407年,郑和抵达南京,陈祖义被开刀问斩,郑和手下将士也得到行赏。

  三、三航生擒锡兰国王

  因为郑和第一次航行所获颇丰,重新回国后只是经过短暂休整,就再度开始了第二次航行。这次航行并未远走,中间也未发生什么事情,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郑和在行驶到现在的斯里兰卡时,曾对该国的一所佛寺进行改造,并立碑纪念。

  待到五百年后的1911年,这块石碑也终于重见天,并被作为中斯两国的友好象征,此碑目前正保存于锡兰的博物馆之中。

  1409年,郑和再度远航,这一次还到了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地,不过在抵达锡兰时则爆发了一场在史学界引起较大争议的事情。

  郑和这次登岛时又是正好赶上内战,最后获胜的则是亚烈苦奈儿。不过此君对待郑和并不感冒,而且认为其此番前来的动机不纯,觉得郑和一定是抢夺相传当年留下的“佛牙”而来,而且还拒绝了郑和的立碑要求。

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发生过什么趣事?他管过什么ldquo;闲事rdquo;?

  双方的首战很快就爆发了,不过却是以郑和的失败而告终,但是郑和并未多做停留,而是直接航行到了印度。郑和非常清楚自己的目的,但是有仇又不能不报,于是在从印度满载而归后,再度将锡兰设为一站。

  亚烈苦奈儿之前已经赢过一场,而且自身兵力还占优,不但没将郑和放在眼里,还要求郑和将船上的宝物分出来一部分,随后双方就爆发了一场大战。郑和最后上演了一出“围魏救赵”的戏码,郑和看到锡兰军队倾巢而出,就直接派遣一只小分队直奔其老巢,俘获其一家老小。接着锡兰军队中出现哗变,亚烈苦奈儿也被郑和活捉,并抵押回国。不过,当时的锡兰只是蕞尔小国,朱棣对其也没有什么仇恨,不久后又将其放回国了。

  四、四航干内政,斩敌酋

  郑和的第四次远航还是意义较大的,这一次郑和来到了东非。

  经过前三次远航后,周边的东南亚各国已经完全折服于明朝,双方之间也都是朝贡的关系,所以单纯的经济利益也并非是主要的考量因素。朱棣决定要绕过南亚,染指波斯,随后再向更西的地方进行探索。

  因为前面三次航行对东南亚各国的震慑极大,郑和的船队也并未在途经东南亚时有任何顾虑,但就在平稳航行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发生于苏门答腊岛的一场冲突之中。

  关于这场冲突的原因,其实说来也较复杂。1407年时,当时的苏门答腊王就在一场冲突中死亡,而王后为了给国王复仇,就对外宣布谁能为老国王复仇,自己就会嫁给谁,随之那人也就成为新任的苏门答腊国王。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条告示刚一出来,马上就有人站了出来成功的血刃了仇人,并当上了苏门答腊王。

  这么一看,王后言而有信,苏门答腊又再次有了国王,好像还是个较的结局。但是,大家显然都忽略掉了老国王的。没错,本来根红苗正的王子,不但失去了王位,还多了一个继父,自然咽不下这口恶气。

image.png

  于是,这位王子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就将继父给死了并接任新国王,接着一场围绕于王位的战争就在王子和老国王的弟弟苏干剌之间爆发了。

  新国王也是个脑子清晰的人,其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坚决抱牢明朝这条大腿。新国王向朱棣发去请求仲裁的申请,并希望获得兵力支持,可能朱棣也想到自己的皇位来历后,便给郑和下旨要求给予新国王以支持。

  郑和也知道自己不好直接进行干预,便在登陆之后对新国王给予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支持,故意冷落苏干剌。苏干剌这边眼见对方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决定不能坐以待毙,便派出一万兵力发起进攻。而这也正好就等于是给了郑和借口,也派兵应战,获胜后也继续乘胜追击,终于将苏干剌的势力一网打尽。

  可这个苏干剌可就没有前面的锡兰王那么幸运了,朱棣肯定也是不希望自己的眼皮底下再出现类似的事情,便将苏干剌处决以示效尤。

  五、祥物“麒麟”

  还是第四次航行,郑和首次绕过半岛,来到了现在肯尼亚的马林迪。除了是发现了“新”的喜悦,更能彰显郑和功绩的是这次发现了中国神话史中的详物麒麟。

  郑和于1415年八月在第四次航行中归国,同年11月,马林迪就派出使者带着“麒麟”来了,而当时的明朝为了迎接麒麟的到来还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仪式,此事后来又受到整个明朝的广泛传颂。

image.png

  而当时一副画于明朝,反映迎接麒麟的图画,现存于省的故宫博物院之中,不过这一看来,古时候的麒麟其实就是现代的长颈鹿。

  六、奠定马六甲海峡在古时候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半岛之间,同时也是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重要航道。

  先忽略郑和七下西洋后明朝受到的朝贡,或是成为某国的宗主国这些眼前利益不谈,最长远的经济利益还是要属在马六甲海峡得到的权益。郑和在此地大力协助海盗出身的拜里迷苏剌,并赠予其带有中原皇帝象征的黄袍以及传国玉玺。受到扶持的拜里迷苏剌后来甚至还主动向明朝纳贡,而拜里迷苏剌的势力范围也成为了当时的贸易中心。

  深谙背大树好乘凉道理的拜里迷苏剌,自然也对过往的中国船只大力放行。

  七、郑和带着哪些目的下西洋?

  1、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宣扬大明国威这条自不必多说,还有一个因素也被后世猜想为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因为朱棣是起兵,待进入皇宫后朱允炆又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后来又有传闻说是向南边逃走了。所以说,一直就是有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说法。

image.png

  2、抑制帖木儿帝国

  因为明朝时期,起源于中亚的帖木儿帝国锐气正盛,所以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笼络帖木儿帝国的大后方国家,从而减小潜在的对明朝本土的威胁。

  3、海外殖民

  关于此种说法其实并不太谱,尤其是结合到当时以及后来的明朝一直就有着海禁的政策,所以说这种并不太谱。

  4、退役士兵安置问题

  朱棣篡位发动“靖难之变”后,明朝北方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饥荒问题,为了加大从南到北的粮食调运工作,朱棣当时也扩充了大量的水军和陆军。可是,当事情得到解决后,如何对这部分士兵进行安置,就成了一项问题。为了防止叛乱等情况发生,就将这部分士兵安了郑和的远洋船只上。

  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为何不见详细记载

  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事迹主要都记载到了《郑和出使水程》这本书上,这本书本来保存于兵部之中。可是到了明宪宗朱见深的时候,就在其下令征调档案之时,这本书却是不翼而飞。

  在兵部尚书项忠的后来追查之下,同属兵部负责掌管仪仗的官员刘大夏却说,因为郑和下西洋,不但损失了不少军民,国库也花了不少银子,而那些得来的奇珍异宝又能有什么用,就算当时的档案记载仍有,也早就应该销毁了。

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发生过什么趣事?他管过什么ldquo;闲事rdquo;?

  但是,这本书的下落或者其是否的被刘大夏销毁,并不为人而知。

  七下西洋到底是赔是赚

  从1399年开始,一直到1402年,一共三年的时间,这场朱棣争夺皇位的战争才算结束。

  朱棣得到皇位之后,大赏群臣;编撰永乐大典;北伐蒙古、消灭元朝残余势力;南征交趾;打击。除了军事外,还有重新修缮宫殿;修建武当山道观等等,几番折腾之下,国库也是渐空虚。于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便将希望寄托于对外贸易。

image.png

  据后世估算,明朝通过郑和下西洋带来的红利,至少有三十万两黄金和千万两白银之多。同时,除了金银等物质方面,明朝还通过泉州和宁波等通商口岸得到了芦荟等等外国物件,极大的丰富了明朝物产的多样性。

  看完利益之后,再来核算下成本。郑和当时率领的船只造价大约是几十万两,航行中的官员俸禄还有各种消耗加在一块,大约有六百万两。这么一看,其实总费用也就是七百万不到,很明显就是赚了。

  但是,随着朱棣的驾崩,包括后面各代皇帝在内的,还有大小文官,均认为下西洋就是劳民伤财的行为,实在不宜多搞。

  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因国库空虚,停掉了下西洋的行为。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虽然重启第七次下西洋,不过郑和却因在频繁的旅途中积劳成疾而过世。后来,下西洋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最后,我们也不妨再假设一下,如果下西洋这类海外探索的活动并非受到抑制,也许对于后世的整个世界都是一种巨大的影响。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