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文皇后为什么停灵三十五年才下葬?背后有什么特殊原因?
孝庄文皇后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康熙之所以被誉为“千古一帝”,不仅是因为他的能力突出,他的道德品质同样令人称颂。
我们知道,康熙是个非常孝顺的皇帝,哪怕是抚养他长大的苏麻喇姑,都得到了这位皇帝无微不至的照料。
康熙对一个无血缘关系的老宫女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他的亲人呢?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太皇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
康熙在诵读祝文时涕泪交颐,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然而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该月二十五,孝庄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七十五岁的高寿安然离开了人世......
通过史料我们可以得知,康熙对自己的祖母孝庄太后非常孝顺,事关祖母的一切康熙都力求事必躬亲。不过,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康熙自始至终都没有给自己的祖母修建陵墓。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康熙不为孝庄太后修陵的原因。
根据史料记载,孝庄临终之前曾立下一道遗嘱,依照“卑不动尊”的原则,她不想惊扰皇太极的清眠,希望能葬在孝陵附近,陪伴顺治帝。按照清廷祖制,后妃过世后应与其丈夫合葬。显然,孝庄的遗嘱给康熙出了个大难题,此时的康熙正面临着两难抉择:
如果遵照祖母的遗愿,势必会违背祖制;
若按照祖制安排,又辜负了祖母的嘱托。
无奈之下,康熙只能想了一个权宜之计,先将祖母的灵柩停于东陵的殡宫中,以后再拿主意。没想到,康熙一生都没能做出决定,在后来的三十五年里,直到他驾崩也未曾给祖母修陵。
有人觉得,康熙毕竟理万机,连睡眠时间都皇帝短得多,显然是顾不上为祖母修建陵墓,这才耽搁了三十多年。不过,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康熙曾先后三十次祭拜孝庄太后,这足以说明他心中始终牵挂过世的祖母,根本不会因为忙碌而忽略了祖母的身后事。
况且,康熙为了安葬孝诚修建景陵的时候,正值三藩之乱之际。在这种紧要关头,他仍能抽出时间为皇后修陵,怎会没时间为祖母修陵呢?
那么,究竟为何康熙会“忘记”给孝庄修陵呢?
在史料中我们找不到答案,有些史学家认为,康熙始终在拖延为祖母修陵,想要想到一个既不辜负祖母又不违反祖制的方式安葬孝庄。然而,穷康熙一生,他都没能找到这个折中的办法。无奈之下,康熙只能将这个问题留给下一代。
平心而论,康熙的做法虽属迫于无奈,但交给后代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确是个好主意。雍正上位后,以曾孙的身份解决了这个困扰先皇三十余年的问题,将曾祖母的殡宫改建成孝庄陵,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该问题。
雍正选择为曾祖母修陵的时间非常讨巧,这一年正是孝庄与皇太极结婚一百周年。在这一年中,雍正改建殡宫安葬曾祖母,终于帮父亲解决了这个难题。
那么,康熙让祖母停灵三十五年的做法,是否怠慢了过世的孝庄呢?
我们且来看看孝庄的棺木是如何停灵的。此前,很多朋友望文生义,认为将孝庄停于殡宫就是将棺椁安放在地面的大殿上,并未让死者“入土为安”,实际上并非如此。虽然在史料中鲜有这些记载,不过笔者却在《康熙起居注》中的只言片语中分析出了孝庄棺椁的停灵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康熙十三年和康熙十七年过世的两位皇后是如何停灵的。这两位皇后均在康熙二十年被葬入景陵,所以,她们的棺椁分别经过了七年和三年的停灵期。根据《清实录》的记载,这两位皇后的梓宫虽被停于殡宫,但殡宫的构造却“与地宫无异”。也就是说,即便是停灵于殡宫,棺椁亦会被埋入地下。
其次,在关于孝庄文皇后停灵的记载中,我们能够看到“隧”和“封”等字眼。根据这些字眼判断,所谓“殡宫”应该是一座地宫,亦或是殡宫之下另修有一座地宫。若孝庄被停灵于地面上,在史料中亦不会出现这些记载。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将孝庄停灵于殡宫总共花了多少时间。根据史料的记载,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十九宫人开始将孝庄的灵柩安放在安奉殿内,整个过程用了四天时间。如果仅是将棺木安放在地面上的大殿内,怎会用了四天时间呢?显然在这段时间里,必有工匠在填砌隧道,这四天便是破土动工的工期。
所以,根据这三点,我们就能判断出孝庄停灵期间,其灵柩是被埋入地下的,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停在地面。
当然,这些均是笔者个人的主观判断,如有不同意见还望各位斧正。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