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笔下的聂政是怎样的?历史上实的聂政的是这样的吗?
聂政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前言
中国古时候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出现了很多人,发生了很多事,也经历了无数次朝代的变迁,经历了无数次战争与和平的交替。
而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是不断流逝的,而人们的记忆又是有限的,因此便出现了一些记录历史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千百年前发生的事情,并让我们有所感悟,而在所有的史书之中,《史记》必定是非常出彩的存在。
史记
《史记》是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样的一个作品,自然成为人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但是问题又来了,虽然它的名气很大,但是这本书的记录到底可不可呢?答案是很显然的,可信,但是不可全信,因为在《史记》中也存在一些与事实不符合的故事。
“士为知己者死”之聂政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一共描绘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这五个刺客的事迹,其中最不为人熟知的当属聂政。
聂政是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根据《史记》记载,战国时严仲子事韩烈侯,因上奏宰相的故失,怕被报复,找上聂政,想先下手为强。严仲子用黄金百镒为聂政母亲祝寿,聂政不受,并辞以母在,身未敢许人。
后来聂母过世,聂政为酬知己,主动去见严仲子,严仲子要帮他安排帮手,聂政说人多口杂,难以成事,只身前去狙击。趁君臣聚会东孟,了宰相并力战至死。聂政自知无法脱困,怕连累亲人遭到族诛,反以剑自毁颜面、削双目,再切腹。
显然的,司马迁笔下的五个刺客之中,聂政的名气并不大,甚至排名最后的荆轲名气还要小,但是此人却是争议最大的,因此司马迁笔下的他,与历史事实不大相同。又或者说,司马迁之所以记述了聂政的故事,或许是为了表达“士为知己者死”的观点,因此带着些许的刻意成分。
当然司马迁这样的理念,也为后世的很多人所接受,如清朝文学家蒲松龄,也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尤其崇拜聂政,他曾经说道:“余读刺客传,而服膺于轵深井里(指聂政,聂政出生于轵县深井里)也。”
也就是说,蒲松龄崇拜聂政的原因,是“其锐身而报知己也,有云之义;白昼而屠卿相,有鱄之勇;皮面自刑,不累骨肉,有曹之智”。也就是说,世人都认为,聂政是非常优秀的人物,也是个非常讲义气的人物,应当成为世人尊敬的对象。然而,事实的是如此吗?
结语
倘若你细细品味其中的情节的话,其实不难发现,聂政和严仲子不过就是雇佣关系罢了。显然的,聂政知道做这件事情的严重后果,因此母亲在世的时候他不敢轻举妄动,等母亲去世了之后,他为了钱财,最终选择了搏一把,因此接受了严仲子的金钱,并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在整个故事里,聂政不过是个悲剧人物罢了,他从头到尾都是为严仲子所利用的,即使获得了钱财又如何,失去了性命,不也相当于什么都没有了吗?他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到头来不过是为严仲子白白做了嫁衣罢了。你们觉得是不是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