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盐是一种怎么样的征税措施 榷盐是如何就唐朝一命的

  还不知道:安史之乱后的网友们,

  唐代中后期,有这么一种赋税,明明朝廷已依此税获得巨额财政收入,老百姓却不太知觉,还以为朝廷只征常赋,并没有向他们加征常赋外的赋税。史书形容此措施之妙,更是说:“民不加赋,而国丰饶。”这种征税措施就是——榷盐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征税措施?

  01产生背景

  安禄山跟着李隆基同学干了二十来年,野心也跟着肚子一样膨胀起来,决定也去皇位上坐一坐。眼看安禄山来势汹汹,玩物丧志的李隆基同学脚底抹油,一溜烟逃到成都,躲了起来。毕竟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大,李同学小命暂时保住了,便想着如何收拾这个不听话的小弟。

image.png

  打仗是要花大钱的。李同学往左一看,数不清的要发工资;往右一瞅,职业化的募兵制军队使军费激增。吓得李同学连忙两手掏兜,果不其然,没有一毛钱。正犯愁的当儿,闯进一个中年汉子,说老大咱们收的保护费(赋税)以江淮那块最多,况且那块也没受安禄山多大祸害,你只要给我个收税相关的官,打仗军费的事我一手给你包办了。李同学闻之大喜,立即任命这个中年汉子为江淮租庸使。

  这个中年汉子叫第五琦。

  别看这哥们姓氏怪,那可是出自战国时齐国“诸田之后”。祖上世代为官,本人更是15岁便考中明经科。总结起来就是:有背景,学习成绩还贼好。

image.png

  因为要撵老,李隆基同学在任命第五琦为江淮租庸使后,无奈让位。第五琦屁颠屁颠跑到彭原(今甘肃宁县),向新老大肃宗报告了详细方案。即向江淮地区征收一轮商品税,什么麻、铜增收一次商品税,然后把钱换折成重量较轻的丝帛(丝帛在唐代可以当成货币使用),运往扶风,作为军费。

  第五琦倒不是光耍嘴皮子,他的计划顺利实施,第二年二月便把这批丝帛运到了扶风。但这只是暂时解决了军需,安禄山一伙蹦跶得尚欢,军需仍很急迫。而加征商品税这种招数,只能玩一次,不能长期使用,否则安禄山那茬没摁下去,江淮这边再搞起民变,就彻底死翘翘了。所以,必须找到一个更久远、更有效的征税方法。

  于是,第五琦想起了当年颜卿在平原郡(德州)抵御安史叛军,“军用已竭”后用的办法——榷盐。

  他准备依样画葫芦。

image.png

  02榷盐法

  榷,的意思。第五琦搞的这个榷盐法,说起来出奇的简单,就是把产盐区严格控制起来,同时严禁人民生产私盐和官盐,这样盐就成了朝廷。朝廷再把产盐区的盐户组织起来,他们所产的盐以低价卖给朝廷在地方上所设的“场”和“监”等盐政单位,再把盐加上收购价10倍甚至更高的税,卖给盐商,由他们转售给各地的百姓。这样,朝廷便可以收到一笔巨额的盐税了。

  有的人可能会说,人一天就吃那么点点盐,能收到多少税?

  其实这是不了解唐代的用盐量。韩愈在《论变盐法事宜状》中,有一处讨论到唐代人食盐量:

  通计一家五口所食之盐,(张)平叔所计,一以十钱为率,一月当用钱三百,是则三食盐一斤,一月率当十斤。

  唐代的一斤,即使按低了算,也相当于今天的660g。也就是说,唐代的一个五口之家,一个月的用盐量高达6.6公斤。

  这个数据虽然惊人,但可能还是有点抽象,这里提供一个更直观的数据。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所建议的每人每天的食盐量仅为5g,而世人的平均食盐量超了将近一倍,达到9.87g。相之下,唐人的每天平均食盐量,高达44g,是今天世人平均食盐量的446%,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量的880%。

image.png

  唐代的家庭用盐量如此之高,何故?

  首先是古时候的盐含杂质甚多,食用前甚至需要用筛筛过。其次据学者研究,这些盐主要并不是用于烹饪,而是用于腌渍和保存蔬菜跟肉类,制作酱菜和腊肉等物。酱菜是唐代除谷粮之外,最重要的一种配菜。军队供给兵卒粮料中,必有酱菜。如代宗大历十二年(777)五月十,中书门下状奏:“当上百姓,名曰团练,春秋归,冬夏追集,给一身粮及酱菜。”而酱菜的制作需要大量的食盐。如“咸豉”制作时,“每斗豆用盐五升”,“十酱”制作时,“每斗面豆黄,用水一斗、盐五升并作盐汤”。五升的盐,差不多有6.5公斤。

  而我们今天因为有冷设备,不再需要用盐来腌渍和保存食物,对酱菜基本没依赖,用盐量自然很低。

image.png

  第五琦看准的就是当时每家每户用盐量大,且是必需品。这一招推出的第一年,朝廷就捞到40万贯,刚好可以打发中央及长安临近州县官员一年的工资。而盐税最多的元和年间,达到了720万贯左右,超过全国总税收一半以上。

  榷盐能如此成功,除了盐是必需品,且消耗大外,还在于盐有固定的产区,个人不易生产,不像茶和酒可以在家中偷摸摸的搞,管控相对容易。

  第五琦以盐税挽救了肃宗和朝廷,从此升官神速。单单在肃宗乾元元年(758)这ー年,他就同时出任多达六种使职:诸道使、诸色转运使、河南五道支度使、两京司农太府出纳使、诸道盐铁使、判度支。而且“盐铁使”这个使职,就是从第五琦才开始设置。然后,他在乾元二年(759),也就是他在彭原见宗后大约三年,当上了宰相。肃宗对他的感激之情,于此可见。

image.png

  03榷盐的优点

  盐税高达成本的10倍,确实丧心病狂,但也有两个优点。韩愈就洞悉了其中一点,他在《论变盐法事宜状》中就说:

  国家榷盐,粜与商人,商人纳榷,粜与百姓:则是天下百姓无贫富贵,皆已输钱于官矣;不必与国家交手付钱,然后为输钱于官也。

  用大白话说,就是这个税非常公平,天下百姓,不管穷人富人,家家有税。只要你吃盐买盐,就一定会被抽到盐税。而且这玩意征收起来特简单,百姓买盐,把钱交给盐商,就相当于纳税给朝廷。官府和百姓再也不必为收税和交税烦恼,更是省了什么查户籍,搞交费手续之类的玩意。

  此外,因为这种盐税是间接的,所以它对百姓的冲击也是间接的。这就跟我们今天某些商品的消费税一样,只要不是特别注意,你甚至觉察不到自己被抽了税。这就是榷盐的最妙之处。史书说:“民不加赋,而国丰饶。”自然不全对,羊毛还是被拔了,只是史官觉得这些羊很傻,不太知觉。从这角度来看,双方简直有点皆大欢喜的感觉。

  关键的问题是,盐税如此之高,百姓是否负担得起?

image.png

  04盐价问题

  在实行榷盐法之前,天宝、至德年间的盐价,每斗(合今6公升)才10钱。第五琦定税简单粗暴,直接在旧盐价上,加盐税1000%,每斗售价110钱。

  但这只是官府卖盐给盐商的承包榷价,盐商再把盐卖给百姓时,肯定还要加上他们的利润,不然这些盐商喝西北风去?另外,别以为第五琦这家伙丧心病狂,起他的继任者,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们简单地说,根据李锦绣的研究,唐后期盐的市场在每斗200钱左右。

  而一斗的盐,算下来有将近13公斤,够五口之家用两个月。巧的是,据张超林研究,唐代后期的米价也平均在200钱每斗左右。所以从这么来看,盐价倒也不算很贵。史书虽说有吃不起盐的,但只限于“远乡贫民”,是少数个别地区和阶层的现象,并未形成整个危机。

  此外,盐商恐怕不能随便哄抬市价。因为他们要面对同行的竞争。只管以榷价将盐给盐商,至于卖多少钱,由盐商自行决定,并不干预,是一个自由买卖的市场,盐价自然要受供求关系的约束。更何况,还有一群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私盐贩子。

image.png

  05“理想”的赋税

  其实榷盐既不起源于第五琦,也不是源自颜卿。早在先秦,《管子·海王篇》就在讨论榷盐的优点。西汉因为盐铁这事,官员们还来了场大辩论。南北朝时期,个别地区还实行过榷盐。但第五琦却是第一个有计划、有组织,将其推及全国的人。

  后世的很多人,都对榷盐大加批判。当然也有人从特别的角度来解读,如明清史专家杜联喆,他就认为榷盐是一种“理想的财税管理工具”。若从榷盐优点来说,只要税价合理,倒还是“理想”的赋税。注意,我说的是“理想”的赋税。

  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一个不落,都实行榷盐,却是只见所衍生的种种陋习,优点简直不值一提。所以这只能说是“理想”的赋税。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