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诗人是如何出名的 可谓是五花八门
对唐朝诗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唐宋这两个朝代,活跃着很多文人墨客。如果换成现在的话,他们相当于“知名作家”,特别是唐朝有知名诗人。像大家熟悉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等。这些人为出名,也是绞尽脑汁,选择来到长安城考取功名。毕竟长安城是一个大城市,是国家首都,聚集着大量的达官贵人。若是他们的诗作能得到一些贵人“赏识”的话,那么从此以后不愁前途。
有些诗人为出名也想出各种途径,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长安物价那么贵,若是一直佛系下去,恐怕连喝粥都困难。若是放到现在常生活当中,相当于看他们文章在网上的浏览量,或者很多人玩微信公众号,关键上面阅读量,粉丝量和点赞等。这些诗人希望自己作品得到他人的赏识,他们的宣传方式也有很多种。唐朝诗人如何成名,方式是五花八门,引发后人借鉴。
第一,砸钱求关注
这个砸钱去求关注并不是广告费用,而是不惜花费巨资,来引起人的关注。昔商鞅变法为了树立威信,也曾经这么做过。唐初的诗人陈子昂,本身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才子,在诗词歌赋方面天赋相当高。特别是那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也称他为陈拾遗。这人本身颇有理想,想要恢复质朴刚劲的文风。但当时上的文人若是想要出头,必须要有名气,但陈子昂因为各种原因,资历特别浅,所以很难出头。
公元679年20岁出头陈子昂走出故乡,来到长安学习。第2年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公元682年再次参考,结局还是落地,这对他的打击很大。若是想要在这个城市立足,自然需要打响知名度。有一天他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游玩,看见一个人卖胡琴,周边人纷纷围观,但是没有人买。原来是是开得太高,居然高达上千两银子,哪怕是富商也都不敢买。
陈子昂明显意识到是一个机会,于是马上掏出钱,直接把其买下来。周围很多人都是稀罕,请他来弹奏一首曲子。他趁热打铁,开始广发英雄帖,请大家明天在某个地方来听弹琴。第2天大家来到约定地方时,陈子昂抱着自己文章过来,说自己有这么好文章,却不被人们熟知,而胡琴不过是大家娱乐工具,怎可相提并论。直接把自己那把花费百万胡琴砸碎,开始向周边众人分发资料,此后陈子昂开始融入长安城文艺圈。
第二,借助朋友帮忙
唐朝时期,孟浩然给人的印象非常低调,作品大多都是写一些田园诗作。这种题材在当时并不是非常受热捧,想要出人头地很困难。不过好在他的人脉较强,大诗人李白就是他的朋友,两个人还合作过。还有一个重要的朋友就是王维,在当时颇受治者重视,在长安文坛地位颇高。周边可以说有很多知名文人,若是能够得到推荐,自然能够一步登天。
孟浩然40岁左右来到长安城,找到在朝中为官的老友王维。当时王维也很给力,把他带到了大唐的中央部机关,安排一个官职。恰好此时当时正好要举行一个文学派对,是古时候文人聚集一个活动,是一个露脸好机会。孟浩然明显做了精心准备,轮到他的时候,一手好诗脱口而出,瞬间赢得满堂彩。顿时秒在场的文人,从那以后孟浩然一战成名,在长安知名度大增。
第三,碰瓷成名
还有一种人,没有钱,没有人脉,那就碰瓷。贾岛此人的身份较特殊,早年因为家庭贫困,曾经选择出家为僧。这人对于做学问很认,据说一首诗要反复推敲好几年才能完成。当然因为专业精神使然,毕竟好诗哪里会那么简单就能完成呢?他持着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流传下来,唯恐自己写得不怎么样,到时候贻笑大方。
据说有一次,他骑着驴,一路上苦思诗句,想该怎么改的时候,碰见韩愈的仪仗队,韩愈在当时是一位权贵人士,同样是才华横溢之人。贾岛撞到之后,手下人赶紧把他抓住,而韩愈本身是个惜才之人,听了他的解释,给予了诚恳意见。两个人不打不相识,最终敲定那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句。此后经过韩愈的大力推荐,贾岛开始被人们所熟知,逐渐出人头地。
总体来讲,唐朝的诗人若是想要出名,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最后都留下一段佳话。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