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面对瘟疫的时候 一般都采用怎么样的办法

  对古时候抗击瘟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对于古人防疫,我们可以分历史阶段来看。

  殷商时期,我们已能看到早期对疫病的记载和所采取回避等措施。在殷墟还发掘出了完的下水道,说明城市已有公共卫生设施,有利于减少疫病产生。

  周王室定期举行驱逐瘟疫的仪式活动,还设立了负责处理疫情的官员。《山海经》载有熏等7种治疗瘟疫的药物。

image.png

  秦汉以后,中医药学趋于成熟,《黄帝内经》中有完整的疫病防治思想,提出人们应该在发病之前加强预防,或者在发病早期及早治疗,治疗后防止复发。

  中医经典如《伤寒杂病论》《神农本经》则提供了防治疾病的辨证处方与药物知识。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名医张仲景宗族原本有200多人,10年间死亡了2/3,他在哀伤之余写就《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之作。他强调医生要有“上以济君亲之疾,下以救贫之厄”的担当精神,在研究医学中贯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严谨态度,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image.png

  晋朝已经形成了制度化的防疫措施,规定朝臣家有病人,感染三人以上者,虽然自己没病,但百不得入宫。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诸方第十五》中记载:“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此带行所遇,病气皆消。”说的是老君神明白散,全方用药辛温芳香,能驱逐疫气。

  隋代人认识到传染病是感“乖戾之气”得病,有其特殊病因。

  唐代广泛应用香药来预防疾病。唐代名医孙思邈,收治被歧视的慢性传染病麻风患者600多人,要求医生在救治病人时“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树立了中医的医德规范,其医德医术深为后世敬仰,有“药王”之称。

  宋代注意对染疫死者的体尽快处理和火化。两宋时期,发生了多次疫病流行,经常派医官到地方发放药物救济。宋朝设立安济坊,管理人员有病房和医生,有病历记录病人痊愈和死亡情况,安济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一管理的瘟疫隔离机构

image.png

  明代吴又可敏锐地指出“气即是物,物即是气”,病因可能是某种不可见的物质,这是非常接近于微生物病原学的假说。明代流行焚烧苍术来净化空气。明朝中期,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在民间出现,后来一些外国使臣也来学习,并把这一技术带回欧洲,英国医学家贞纳在此基础上发明牛痘接种术,为最终全球消灭烈性传染病天花奠定了基础。

  清代宫廷中设“避痘所”隔离感染天花者,规定在隔离九后亲人才可探视。清朝时期,在苏州、江宁、杭州、上海等地,每一次疫情乡贤和慈机构会参与救疗活动;清代瘟疫学大家辈出,石膏法、疫疹法、清瘟败饮等相继发明出来。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