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的治者是如何应付北方势力的威胁呢?

  在古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一直是中原大地的巨大威胁,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中原百姓的人身安全和治者的治稳固。

  所以,古时候中国皇朝的治者,在治稳固之后,一般都会对北方的游牧民族采取军事行动,不仅是为了稳定自己国家的边境,同时更是为了向外扩展版图。毕竟正的扩充华夏之地,才是国家最大的功绩。

  如秦始皇在一扫七国之后,不仅抽调了大量的民夫修建长城,更是派出大将蒙恬,带来数十万北部兵团展开对匈奴的战争。西汉在文景之治后,具有了足够的钱粮兵马,汉武帝也马不停蹄的开展了针对匈奴的作战,卫青和霍去病两人先后大败匈奴,最后硬生生地把匈奴给打到成了两部分:北匈奴和南匈奴,北匈奴逃亡了欧洲,而南匈奴直接干脆投降了汉朝。

  可是三国时期,在华夏十三州之地已经完成了鼎立之分,魏蜀吴三国的和经济民生都已经完成了稳定的,其中最强大的曹魏却一直没有向北部原或向东北地区发展。

  难道曹魏的治者就不担心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做大,最后会威胁到自己的治吗?又或者在华夏十三州已经完成了稳定的平衡,三方势力都难以从对方那里讨到任何便宜的情况下,不想从地方寻求发展,以求势力超过两国吗?

  其实蜀国和吴国在难以从两国那里占到便宜的时候下,都这样做了,向方外之地进军,扩充实力。蜀国攻打,大败孟获和祝融夫人,逼得不得不向蜀国臣服。而孙权不仅打下了越难的胶州(如今的广西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更是派遣大军渡海,将实力拓展到了远在海峡对岸的夷洲,也就是今天的。

  那么曹魏为何没有继续向北方发展呢?尤其是那时候的曹魏明明早在曹时期,就讨灭北方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的乌桓族,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具有相当大的威慑力。而在这种优势情况下,曹魏本该乘胜追击,可却硬生生地止住了势头。这自然是有着不得不这样的理由。

  1,“攘外必先安内”是中国古时候的惯例

  早至商周时候开始,到西汉汉武帝时期,华夏地区就一直少不了遭受各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但是却罕有华夏国家主动出击攻打民族的时候,大都针对少数民族发动的战争都是防守战。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也仅仅是借助赵长城抗击匈奴。直到秦朝,秦始皇才正开始展开了主动进攻匈奴的战争,而进攻北方原的匈奴,正开始取得成功还得要到汉武帝时期。

image.png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华夏国家主动对北方少数民族发起攻击的时候,华夏都属于一状态,并且是一状态下的极强盛状态。而在国家非一状态时,如春秋战国,华夏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发动的战争都只是防守战争。

  之所以会会出现这种情况,全是因为华夏人民“攘外必先安内”的传思想。在古时候的人们看来,只有华夏才是天下最富饶肥沃的土地,的方外之地,都是荒凉苦寒之地,难以世人生存。所以古时候华夏国家的治者,几乎都是将收复华夏作为第一要务。

  虽然拓展新的领土是一件极其大的功劳,但是也要在成功收复华夏之地后,才考虑对那些蛮荒之地进行攻击。

  2,战线拉的过长会让曹魏首尾难以兼顾

  三国时期是个多么混乱的时代,在这里笔者就不多做介绍了,直接来看看当时的曹魏面对着多大的威胁。

  首先当然是吴国和蜀国这两个宿命大敌,各自占据南方的左右一隅,时刻都在觊觎曹魏的北方土地,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兴兵北伐。尤其是蜀国,以蜀汉为民,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不仅是实力,更是在名义上给曹魏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东吴大将诸葛恪曾率兵打入了曹魏的腹地,威逼许昌;西蜀除了刘备在世时和曹魏展开了汉中之战,之后丞相诸葛亮更是先后六出祁山,给曹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所以,在国内局势尚且如此严峻,东吴、西蜀两国迟迟难以收复的情况下,曹魏根本难以腾出兵力向北方原进兵。

  虽然吴国和蜀国的兵力都远不如曹魏,但这两方却是商量好了的,互相联手一致对抗曹魏。对于这一点,曹魏的当权者也一直心知肚明,赤壁大战就是他们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痛。而魏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地方大了问题也多了。

image.png

  割据时代,各地的盗匪之患从不曾少过,每个城市都必须留下数量不少的兵马驻守,如此一来就更加分散了曹魏的兵力。这时候如果再强行拉出兵马前往北伐,和少数游牧民族战斗,一旦被蜀国和吴国知晓,必然趁机对魏国用兵。到了那时候,两处战争一南一北,魏国就算是想要撤回兵马,抵挡来自南方的威胁,也已经不可能了。

  这一点可以参考秦朝灭亡的教训。大秦的百万兵马,为何会在军爆发之后,仅用了短短两年时间,便被军消灭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秦国的战线拉得太长,主力要么在北方参与对匈奴的战争,要么在南方巩固刚获得的南越地区。而当秦国国内遇到问题的时候,派驻在外的大军根本来不及回援,外实内虚的秦国在猝不及防之下,很快便被联军给灭了。

  当然,既然没办法去剿灭北方的少数游牧民族,拓展领土,那也要解决北方边境。所以曹魏虽然没有向北方原和东北地区发展,却也采取了的处理方法。

  1,以手段瓦解北方原的鲜卑之祸

  自从匈奴被打败,南匈奴向汉室臣服之后,曾经有匈奴人领的北方原早已经换了主人。东汉末年直到魏晋时期,北方原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鲜卑族。

  那么,曹魏为了稳定北方原和自己领土的交界处,是如何对付鲜卑族的呢?

  曹丕时期,鲜卑最强大的部落为轲能部落。轲能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他一直想要收复鲜卑各部,然后攻打中原。并且数十个鲜卑部落都联合了起来,立下誓言都不得把马卖给中原人。当时曹魏北方的持节护乌丸校尉命田豫,就认为少数部族联合在一起,对中原朝廷非常不利,于是便想尽办法挑拨离间他们,让他自相仇视,互相攻。

  曹魏朝堂和实力较弱的鲜卑步根度部落达成了协议,步根度部落弱小,轲能部落一直想要吞并他。于是步根度部落便和曹丕达成了协议,他们给朝廷献马,而曹魏派遣力量保护他们。如此一来就直接激化了鲜卑内部的矛盾。曹魏也通过扶持步根度部落,成功地约束了强大的轲能部落。

  之后轲能好不容易掉了步根度,可不久,当时的幽州刺史王雄就派遣了刺客成功刺了轲能。于是,轲能好不容易建立的能够进攻华夏的基业,最后还是泡汤了。鲜卑再次,北方原之威,就这样被轻描淡写地解决了。

  鲜卑之威既解,剩下的匈奴和乌桓自然就直接失去了危险性。匈奴只剩下了南匈奴一部,而且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建立起一的政权,最后直接被曹魏以怀柔的手段被纳入了自己的治下。而乌桓则更是不堪,早就在曹时期的白狼山一战中,就被曹魏被打趴下了,早已经失去了爪牙,二十万大军都成了俘虏。

  当然,曹魏能够如此解决北方原之祸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轲能虽然雄才大略,其部落也强大了起来,可却一直在忙于鲜卑内部的一,和华夏尚未一的局面一样(攘外必先安内),在短时间内根本没时间给中原带来危险,以至于给了曹魏太多的缓冲时间来处理这个问题。

  2,东北地区的割据势力已经向曹魏称臣

  说完了北方原,自然就是东北地区的问题了,在西域方面,曹魏是直接接替了汉朝时在西域的势力和领地。

  曹魏之所以不向东北进军,是因为用不着。那时候的东北其实有一个建立的国家:辽东国。

  建立辽东国的人叫公孙度,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名字,但是公孙度却当得起是正的民族英雄之名。在中原个诸侯割据争霸的时候,公孙度坐镇北部幽州,也就是辽东地区(公孙度不是公孙瓒,公孙瓒是在南部幽州)。

  其实一开始在得知中原大乱的时候,公孙度也曾经动过歪心思,想过参加逐鹿中原之战,但最后因为来自于辽东地区的少数民族压力太大,公孙度就放弃了攻入中原的打算,只是在辽东建立了一个割据的小国,更是渡海收取了东莱各县,设营州刺史,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

  而在公孙度死后,就将位置传给了公孙康。这位公孙康很有自知之明,在袁绍战败后,袁熙、袁尚投奔辽东的时候,他直接把这两个人的人头送给了曹,并且直接向曹魏表达了臣服之意。所以,辽东当时已经算是曹魏的领土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