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是如何对待小人的?探索杨坚任用ldquo;小人rdquo;之道
对杨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到隋朝,除了那个劳民伤财的隋炀帝,也还有与他相反的隋文帝杨坚。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杨坚是否有做得不当之处,只来看看他的用人之道,准确地说,是用“小人”之道。很多人可能以为小人是没有办法能用的,实则不然,杨坚对待小人也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和心得,那么,他的办法有是什么呢?
周宣帝驾崩,静帝只有六岁,接下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谁来掌握北周军政大权。内史大夫郑译和御正大夫刘昉将宝押在了隋国公杨坚的身上。趁着自己在宣帝咽气期间呆在皇帝身边的机会,两人拟了份假诏书,把杨坚召进了宫里,宣布宣帝遗诏要求由杨坚来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集军政大权于其一身。
这是杨坚生命中最重要也最惊险的时刻,成功了,就能大权在握,挟天子以令诸侯,失败了,就将满门抄斩,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结果当然是,杨坚成功了。不仅成功地当上大丞相,而且很快就把小朋友踢到一边,自己当上了皇帝。
对于郑译、刘昉二人,杨坚当然也没有亏待,加官晋爵,赏赐无数。不过,官爵虽然给了,杨坚却不愿让他们掌握实权,而是一直将他们晾在一边,不予重用,这又是为什么呢?
刘昉是个官N代,累世富贵,却仍然贪财,因为有功于杨坚,能够在杨坚那里说得上话,所以每天去求见他的富商大贾络绎不绝。
贪财,却又不会也不愿办事。如,平定尉迟迥叛乱时,杨坚令韦孝宽为元帅,然后想派个人去监军——毕竟一下子领着十几万大军出去,没个心腹人监军,万一韦孝宽反了怎么办?可是,刘昉和郑译两个人都说自己干不了这活儿,刘昉的理由是自己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郑译的理由则是自己老年纪大了离不开人。
刘昉的理由还算勉强合理,郑译的理由就纯属扯淡了——后来,杨坚还专门下过一道诏书,数落郑译不孝敬他,说他就算死了也不过是“入地为不孝之鬼”,并且赐给他一本《孝经》,要求他在家好好闭门背书!而且,郑译与刘昉一样,也是个贪财的人,刘昉向富商大贾们索贿,郑译则直接上手贪污,“赃货狼籍”。
人品、官品这么差,又不肯干点实际的活儿,杨坚自然不敢实际重用他们。可是,两个人又都对自己没有实权心怀怨念,最终,刘昉因为将付诸了实际行动而被灭门,郑译还算老实则被冷落数年之后郁郁而终。
当初,刘昉、郑译二人用假诏书召杨坚进宫的时候,宫中侍卫堵住门不许他进去,有个名叫卢贲的人一马当先,喝退众人,杨坚才得以入宫。后来,杨坚对卢贲也是赏赐有加,以奖励他的定策之功。
这卢贲也是个贪财的人,如,杨坚任命他为齐州刺史,遇到当地闹饥荒,卢贲竟然一边下令不许任何人卖粮食,一边自己开店高价售卖粮食,大发其财。实际上,对于这帮在自己登上皇位的关键时刻起过关键作用的人,杨坚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一方面,他并不否认这些人的“佐命之功”,但另一方面,他又恰恰因为这帮人有“佐命之功”而讨厌他们。因为,作为深受北周国恩的为人臣子的人,却背叛自己的君主,导致北周天下姓了杨,成了大隋的江山,根本就是些“反覆子也”——反复小人。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这种小人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贪财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这种人,“任之则不逊,致之则怨”——给他个官当,他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不让他当官吧,他又整天抱怨你!时间久了,像刘昉那样谋划几乎是必然的。
最终,杨坚对待这些人遵循的原则就是,想的就掉,老实些的就软禁在家里——与那些一旦登上皇位就对功臣大开戒的人来说,这已经是相当仁慈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