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为什么会兴起?其前后共长达多少年之久?
所谓,就是文人们在写文章时,由于不慎而触犯了治者的忌讳,并因此受到了残酷惩罚的案件。明初朱元璋治时期,也曾出现过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之灾,从其残酷程度来说并不下于后来清朝康乾时期的,而这次的起因和过程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那么,明初为什么会兴起呢?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明初的发生,从时间上来说,开始于洪武十七年,一直延续到洪武二十九年,前后长达13年之久。终洪武一朝,直接因文字而起的重大案例,不下20余件,因为遭到冤和株连的人不计其数。
说到明初形成的具体原因,不能不提到朱元璋的出身,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他大兴的心理根源。因为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出身贫寒的皇帝,他幼年家庭非常困难,个人经历非常坎坷,当过和尚,也做过盗匪(因为朱元璋参加过元末红巾军,这些农民者被当时的元朝治阶级视为盗匪),属于最底层的贫民阶层。
这些经历,使得朱元璋自幼就对当时处于上层、掌握文化知识的文人儒士有着很不好的印象,生怕受到他们的歧视,养成了猜忌怀疑的自卑心态。
当朱元璋推翻元朝的治而夺天下的时候,他离不开这些文人儒士的支持,也还能够以较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这些知识分子,但是一旦当上皇帝以后不久,朱元璋就开始表露出对这些人的不满,并用非常残酷的手段去对待那些触怒他的文人儒士。
明初的国子学祭酒许存仁,为朱元璋争夺天下曾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是就因为在讨论朱元璋称帝时,他提出要告老返乡,被朱元璋视为忤旨而借故逮捕,后来死于狱中。还有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当新的王朝建立起来以后,朱元璋下诏天下招读书人出来当官为其所用,他们却断指立誓永不当官,这就大大惹怒了朱元璋,于是下令枭没其全家,以为他人儆,借以恐吓天下的读书人。
在朱元璋治时期,言者有罪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人仅仅因为向朱元璋直言进谏而触怒了他,便招致身之祸。洪武九年就发生了这样的一起事件。当时天象发生异变,古人称为“星变”,这就要求有人来解释这一天文异象,为此,朱元璋下诏要求众大臣进行解释。
山西平遥县的训导叶伯巨,就向皇帝上了长篇大论,认为这是由于朱元璋亲政以来的措施不当引致的。他说是三个原因导致了天象的异变,第一是由于皇帝在开国后分封诸子太过侈奢,第二是由于朱元璋用刑太过频繁,第三是由于希望治理好天下的心态太急切。
应该说,叶伯巨对朱元璋的进谏是大臣对封建帝王的有参考价值的提醒,但却引起朱元璋的猜疑,怀疑这是有意离间他的骨肉亲情,当时就要用将叶伯巨,在丞相的劝阻下才作罢,但最终叶伯巨未能逃过一劫,惨死于狱中。
形成的绝大多数案件都是因为被怀疑影射朱元璋的出身寒微而惹祸的,这实际上是“莫须有”的罪名。前面曾提到,朱元璋少年时当过和尚,做过盗匪,这段经历使他当上皇帝以后非常忌讳人提起此事,对于像“光”、“秃”、“生(僧)”、“取法(去发)”、“则(贼)”等字或谐音的字非常敏感,因为“光”、“秃”、“生(僧)”、“取法(去发)”都被视为骂他做过和尚,“则”则视为骂他做过贼。
不过,古时的读书人写文章偏偏喜欢用文雅的文言文去曲折地表述直白的语句,不知不觉中就正好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二十二史(音zhB)记》中记录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如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给朱元璋上《贺表》,其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句子,被;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作的《谢增俸表》有“作则垂宪”一句,被处死;澧州学正孟清为本府作《贺冬至表》有“圣德作则”句,被;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有“睿性生知”的字样而被诛。
犯忌的词句还有“垂子孙作则”、“仪则天下”、“建中作则”、“取法象魏”、“拜望青门”(青门指僧院)、“体乾法坤(发),藻饰(早失)太平”、“遥瞻帝扉(帝非)”、“式(失)君父子以班爵禄”、“永绍亿年,天下有道(盗)”等等。朱元璋对用字的避讳也很在乎,如不允许用“元”字,“洪武元年”改成“洪武原年”;洪武三年下令禁止百姓取名时用天、国、君、臣、圣、神等字,举不胜举。
有些文人仅仅因为作诗而无意间获罪于朱元璋。如明初的著名诗人高启,在《宫女图诗》中写道:“女奴抚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小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朱元璋看到,认为是讽刺自己,就借口高启替苏州知府魏观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将他腰斩于市。
另有一个官员叫陈养浩,因作“城南有嫠妇,夜夜哭征夫”诗句,被朱元璋视为动摇军心,也被溺死。甚至有兖州知州卢熊,发现官方公文中老把“兖”字误印成“”字,于是上书朱元璋,请求更正。朱元璋看了奏章,很不高兴,认为“秀才无理,便道我‘’哩”,将“”视为“”。不久,便以结的罪名了卢熊。
更为滑稽的是,就连死了上千年的“亚圣”孟子也难逃朱元璋的文字之狱。有一次朱元璋读到“民贵”、“君轻”句时,认为这是大不敬,就命人将孟子的神位扔出孔庙,要让他在死后也得不到赦免。又命人将《孟子》一书进行修订,删节了三分之一,这样才能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用本。后来,由于掌管观天的人说天上的文曲星暗了,引起朱元璋的猜疑,才又不得不将孟子牌位重新送回孔庙。
据民间传说,有一次朱元璋私下出游到一个寺庙,发现壁上题有一诗:“大千世界活茫茫,收拾都将一袋,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子也何妨!”认为是有意嘲讽他,于是庙里的所有和尚都被处死。
对于明初的原因,有人认为上面的分析是浅层次的。一些早期的学者指出,明初的出现是由于治阶级内部矛盾引起的,是一部分旧地主阶级的文人对新兴皇朝臣属关系的斗争。只是朱元璋用文字细节和他自己出身经历的禁忌来兴,将新旧势力的斗争演变为莫须有的罪名戮大批知识分子,这反映了他残暴的一面,是应该受到谴责的。
今天看来,朱元璋大兴的实原因,就是要借此以树立皇权的威信,这从朱元璋和大臣的一次对话中就可看出。在大兴的时候,有很多勋臣对此感到不平,朱元璋曾对他们说过:“世乱用武,世治宜文,非偏也。”治的目的就是为了约束天下的读书人,这从朱元璋定八股、删节《孟子》的行为中可以反映出来。的出现是封建治在思想治上走向极端的产物,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是应该受到批判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