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不仅是著名的医学家,还是个ldquo;预言家rdquo;?
说起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一定位列其中,被后人尊称为“医圣”。虽然在他之前,还有华佗、扁鹊等不少神医,但他们的医书都因为种种原因被毁,而没有流传于后世,非常令人痛惜。但唯张仲景的医书,都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他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施治医学理论,影响了无数代人。因为他的医书而得以活命的人,那是数不胜数了。《伤寒杂病论》不断为后来的人们研究和继承,并发展出了很多新的理论,成为了我国中医学上的瑰宝。那么到底张仲景有多神奇呢?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就带来历史相,一起看看吧!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于公元150年出生,是个非常出名的医生,也是医学家,对医学理论及诊断、治疗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张仲景少年时聪明好学,又于思考,也非常的勤劳,十多岁时就学到不少知识,也算是少年就有了一定的名气。他的志气很高,博览群书,寻求治国安民的良策。他从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王充等哲学家的著作中学到很多知识和理论,思想水平大大提高,也有了自己的思考。这些哲学思想虽然没有机会指导他在上施展才能,但对他深入研究祖国的医学,起了有力的指导作用.相传他做过长沙郡太守,但他一生的主要成就在医学方面。
东汉末年,黑暗,混乱,灾荒连年,疫病流行,给广大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单就张仲景家乡人民因疫病死亡的,就有三分之二。张仲景目睹这种惨象,深感疾病的危害与医药的重要,产生了强烈的学医热情。他自学了不少医书,又拜名医为师,虚心学习,很快他医治病人的能力就超过了其老师。
他多年的行医经验,自己摸索出了一套“辩证论治”的方法来诊病治病。就是把人看成整体,各种脏器的机能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而并非哪里病就治哪里。医生看病,先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诊察病人的病情,这就是看病人的脸色面容,听病人的言语的语调,问病人的情况,摸病人的脉。用这四种方法了解到病人各方面的表现,然后分析归纳,仔细锌认,做出正确的诊断,这叫“辩证”。
“论治”是讲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分驱邪和扶正两方面。对于病来得及。人体消耗不大的,以驱邪为主,直接治病,对久病的人,体力消耗较大的,以扶正为主,先恢复病人的抗病能力,调动人体本身的积极因素,然后再治病。一套中医辩证理论。是张仲景发明创造的,至今中医仍在沿用。
张仲景对病程长的严重慢性病,能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据说他有一位朋友叫王桀,是青年文学家。一天,张仲景见王桀气色不好,对他说你已生了病,应趁早医治,不然十多年后,眉毛脱落,那时就不易治了。王桀不信,没有理睬。但到十几年后,王才四十来岁,果然眉毛脱落,半年后就死了。从看一眼这个人的气色,就能判断出这个人
疾病,这说明他的医术是极为高深了。此外,张仲景还很重视疾病的预防。他指出人只要吃饭要有节制,固定时间起床睡觉,劳逸适当,注意锻炼,讲究卫生,内养正气,就可以防止自己生病。
其流传于后世的书有着非常大的名气和作用,因为不管从药理还是效果,都非常值得研究和学习的。被称为“医经”。中国后人把这书按照两部分来看,一叫伤寒论,还有一个是金匮要略,这两部书一直流传到现在。《伤寒论》共十卷,二十二篇,论述外感热性病“伤寒”的病理、诊断、治疗和用药,确立了“辨证论治”的规律。
其中第二部分的金匮共六卷,二十五篇,总论部分包括病发原因、病的机理、疾病分类、诊断和防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以下分别论述四十多种病的治疗方法,还有治疗妇女和小孩也很有一套。书中有很多可贵的医疗经验,例如对肺痛、黄疸、痢疾等病的疗,在今天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就连人工呼吸,也最早见于这部书。
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在南阳城东三皇庙旁建立了“医圣祠”,祠内有墓,墓前有石碑一座,高八尺余,是清朝顺洽年间所立。墓前还有小碑一座,高二尺余,上写“汉长沙太守圣医张仲景墓”,字体雄健、飘逸。是明朝崇祯年间从地下掘出的古碑,象是晋朝人写的。1982年10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在南阳召开整修张仲景祠墓落成纪念会,有二百多人参加,其中尚有本医学界友人二十余人。张仲景在医学界的威望,由此可见非常高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