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郡县制,秦和汉的结局为什么差那么多?
在已经进入封建的情况下,实行郡县制是没有问题的,也是治理国家的一个较好的行政划分方式。之所以出现秦和汉兴国两种不同的情况是有很多原因的。
首先,秦之亡很大程度上要归于,也就是较严酷的法律,这和六国相对宽松的法律格格不入,通过大泽乡引燃六国贵族反抗之火,最终秦朝灭亡。而汉朝更多的是重视黄老之术,也尊崇儒家,并且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不断缓和矛盾。对秦汉政策不难看出,对于自身控制的土地和人口激增,秦采取强硬措施强迫六国服从秦法管理,这本身就是种危险做法,民众反抗是早晚的事。而汉刘邦出身平民,在反秦战争中看到了力量在相对短时间内就让有几百年底蕴的秦灭亡,对于民生有了一定的重视。在战争遭受严重的情况下,选择休养生息,这种方式从刘邦攻入咸阳,能够对百姓做到约法三章就可以看出,刘邦的出身让他更重视底层民众的力量,政策更倾向于缓和。
其次,汉初并不是简单的实行郡县制,而是与封国制并存。汉朝建立并不意味着完全大一,而是汉政权和它的盟友共同努力消灭项羽的结果。这个局面类似于周在牧野之战灭商,并不是一家的力量,而是以周为盟主的联军。刘邦之所以接受这样的形式,完全是实力所限,凭借自己的力量是打不过项羽的。他通过很好的寻找同盟而形成对抗项羽的力量。在项羽乌江自刎后,迫于实力,刘邦实现了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的行政管理体制,封了八个异姓王,如韩信、彭越、张耳、英布等人,为了牵制异姓王,刘邦还封了子侄为同姓王,这个时候的汉政权也可以理解为半郡县制半封国制状态存在。在汉朝廷实力具备的情况下,开始铲除异姓王,八个王中除赵王张耳早逝外,只有长沙王吴芮没有被处死。而在文帝、景帝、武帝时期,为了巩固江山,开始对逐渐做大的同姓王下手,尤其景帝时期爆发了同姓王对抗朝廷的七国之乱,获胜的汉朝廷,采取了进一步的削藩措施,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更是让诸侯王无力在和朝廷抗衡。可见,汉朝在确立郡县制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番曲折,甚至在七国之乱中,汉朝廷险些被推翻。
第三,楚汉相争过程中六国贵族再度经受打击。秦末农民是六国贵族一次恢复自身权力的一次,秦灭亡后,在项羽的主导下,部门老牌诸侯实现复国。这说明秦的治根基弱,六国贵族一心想恢复自己的国家没有停留过。但在汉朝以后,人们对于战国诸侯的观念感已经不强了,更多的开始接受汉朝。实际上,表面是刘邦和项羽的争斗,其内部实质是支持刘邦的老秦势力和支持项羽的六国势力之间的争斗,虽然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效力楚汉的人员没有那么明显的区分。但刘邦先攻入咸阳,并逐步取得关中百姓的支持。而项羽起于六国楚国贵族,在和楚汉相争过程中,得到原六国贵族支持更多。因而老秦力量更倾向于支持刘邦,六国势力更倾向于支持项羽。随着项羽的失败,六国势力遭受沉重打击,推行郡县制的阻碍力量被彻底削弱,郡县制得以在汉朝治下推行。
最后,郡县制在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但到西汉年间已经有了一段适应过程,尤其在秦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汉朝吸收秦灭亡的教训,对郡县制进行适度改革,使得郡县制更好的适应当时的环境,尤其汉初相对宽松的法律,为郡县制推行奠定了基础。而最难能可贵的是汉初处于和平的时期较多。汉朝的和亲政策虽然在当时看起来很屈辱,但在当时这种低头,换了的是汉朝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而秦在计六国的过程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到战争中,国力损耗特别大。一天下后,秦始皇也没有闲着,投入几十万人去修筑长城。内部在秦始皇去世后也极度不稳定,最终内乱先于军搞垮了秦朝。
郡县制在秦以后继续推行,后世的行政也都在郡县制基础上进行改革,包括现在的行政区划也有县,可以说郡县制很符合大一国家管理的需要。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评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