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帽子处于什么地位?脑袋重要得多
大家好,这里是为什么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人与帽子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人们对帽子这种很表面化的配饰一直很迷恋。据说在20世纪初的西方,如果女性不戴帽子便犹如向人宣称“我是不正经的女人”。帽子因此不只是时尚潮流,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记得在一部古装剧里,皇帝刚上朝,笔者便发现大臣们的帽子五花八门,其中,还有个家伙没戴官帽。如果是实的历史,估计这皇帝会气得吹胡子瞪眼睛,非活吞了那名大臣不可。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难不成以前的官帽就像是学校里的校服一样,是“标配”?亦或是朝廷有不戴帽子不得上朝的规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人与帽子的那点事。
郭德纲、于谦有个知名相声《我是》,相声里有个段子说的就是黑道与帽子的那点事。刚刚加入“牛栏山分社”的老郭在大街上走着,因为没戴帽子被一位江湖前辈打了一顿。第二天老郭戴了帽子,没想到又被这名江湖前辈痛殴。
于是乎,老郭就向大告状了。没想到,大早已和那位江湖前辈串通一气,教训晚辈不是不行,但是得找个正经的由头嘛。暗中观察的老郭留了个心眼,想好了应对之策。于是,第三天,江湖前辈再次找茬教训老郭的时候,皆被老郭很聪明地解决了。
前辈找不到揍老郭的由头,于是,便火冒三丈,一耳光打在了老郭脸上:“为什么不戴帽子!”
列位看官,段子虽然是人编的,但也足以证明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里,戴帽子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即便是在现实之中,帽子也是个足已上升到高度的大问题,丝毫马虎不得。
不知各位是否听过“弱冠”一词,形容的是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青年人。既然名为“弱冠”,自然与帽子有关。在古时候,每个弱冠青年都经历过“冠礼”,形式与现在的成年礼差不多。在该仪式期间,家中的长辈会为成年的晚辈准备一顶帽子,并赋予他可以佩戴帽子的权利。能够戴帽子,预示着一个人已经长大,可以肩负起家庭、家族、国家的责任。
在古时候,若一个人在休憩或洗澡时不戴帽子,倒也无可厚非。但若此人决定在任何场合都不戴帽子,那么,就代表他想“自绝于”。例如:东汉年间的名士袁闳,见朝纲不振无可救药,干脆“散发绝世,欲投迹山林”,与脱节。李白因为人生不得意发牢时,也说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话。
不想与脱节,那就得戴帽子,而且,还要按照规矩戴帽子。现在人人都可以拥有一顶帽子,颜色、款式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来选择,但在古时候,戴帽子可没这么简单。
平民百姓,有平民百姓的戴法。一般来说,平民是买不起昂贵的帽子的,所以他们大多以黑头巾替代,所以古时候的平民百姓又被称作“黔首”。至于贵族和官员,又有另一套帽子的戴法,不得与庶民相僭越。
我们知道,古时候讲究的就是阶级,不同的阶级之间若出现了越界之举,是有违于礼法的。这种规则一旦被违背了,引发的后果将是相当严重的。就拿官员来说,倘若他不肯安安分分地戴帽子,轻则受皇帝老子一通训斥,重则丢掉乌纱帽。要是被套上藐视朝堂的罪名,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总体来说,古时候官员所穿着的衣服,依照场合的不同可分为常服、公服、朝服和祭服。在不同的环境下,要酌情更换不同的官服。每一套服饰,还搭配有特定的帽子。
平出门逛街,穿的是常服,戴的帽子是平巾帻。
在衙门里上班或面见皇帝,就得穿公服,佩戴弁冠,就是俗语中的乌纱帽。
在一些大型典礼中,官员要穿朝服,佩戴的帽子是进贤冠。当然,地位较高的御史大夫、中丞佩戴的是法冠,地位更高的近臣则是高山冠,皇亲国戚则为远游冠。
参加祭祀仪式时,就得穿祭服,搭配的帽冠为冕冠。
在这里,笔者说得较笼,具体的规则要更加复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从《旧唐书》中《车服志》的部分查阅资料。
文章开头提到的“名场面”,就是《薛仁贵传奇》开头的一幕。唐太宗为了找应梦贤臣召集文武百官商量细节,并不算什么重大场合,按照常理来说官员们应该穿着公服。除此之外,那名不肯戴帽子的老官就是徐茂公,应该佩戴七琪弁冠,可他却偏偏没有戴帽子。而站在徐茂公身后的大臣,却戴着通天冠和弁冠,是让人搞不清他们的身份和官位。再来看看他们所穿的衣服,那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公服、朝服和祭服一应俱全。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