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rdquo;中的ldquo;西楼rdquo;是什么?
在唐代诗人中,许浑并不算著名,然而,我却尤其喜欢他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中运用了古典诗词中的一个较常见的意象:“西楼”。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典诗词中,“西楼”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虚拟场景和物象,它不一定是实存在的,但却能切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经由无数怀念、相思的伤感片断,凑集为挥之不去的清愁。
“西楼”常常与月相联,唐人张籍的《西楼望月》写道:“城西楼上月,复是雪晴时。寒夜共来望,思乡下迟。幽光落水堑,净色在霜枝。明千里去,此中还别离。”;而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则写道“去年花里逢君别,今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西楼”是古时候诗人们旧生活情景的写照,或许是登临处,或许是欢聚场,又或许是行吟之所在,然而又可能都不是。它可以是故乡的小楼,可以是情感的码头,也可以是思念和遥想的地方······
如唐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上西楼、月如钩、梧桐深院、锁清秋——句句凄清幽冷。李煜当时可能确实自上了西楼,也可能并无西楼可上,无非是百感交集、沉吟想象、寄托离愁别绪、故国忧思罢了!
“西楼”并不是实指,而是一个若有若无、虚实之间、似是而非的意象。如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以女性敏感细腻的才思和款款深情,用一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点染成皓月素晖,烘托出西楼寂寞的剪影。荷塘月色下,兰舟坐,雁字西楼上,花落水流。良辰美景,反衬女诗人的相思之苦,貌似不动声色,声色却在眉头心上。
再来读南宋词人周紫芝的两首词。“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帷。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周紫芝《鹧鸪天》)
这是写“风雨西楼”,说的是羁旅之人思念一名歌女,前面数句回忆铺陈之后,忽然下笔陡转,一句“如今风雨西楼夜”,今非昔,让人不得不感慨,流年似水,落月摇情。
“江天云薄,江头雪似杨花落。寒灯不管人离索。照得人来,个睡不著。归期已负梅花约,又还春动空飘泊。晓寒谁看伊梳掠。雪满西楼,人在阑干角。”(周紫芝《醉落魄》)
这是写“雪满西楼”,主人翁应为远方家中的妻妾所作,故而情意切,下笔沉郁顿挫,没有一丝轻浮。冬江岸,乌云飘雪,寒灯孤馆,遥想家人。因为愧恨自己负了归期,只有在想象中与女人相会。
而思念中的女人,在每一个清寒的拂晓,一番梳妆打扮后,正倚着楼上的阑干,急切地翘望着夫君归来。然而,诗人终究还是没有归来,女人连同她倚的小楼,都笼罩在漫天的飞雪中,天地间只见白茫茫的一片。
风雨西楼也好,风雪西楼也罢,都跟月下西楼一样,无非是些缠绵悱恻的愁情。这与唐人送别时的壮阔悲怆,形成了鲜明的对,就连生活在在晚唐衰景下的许浑,写起西楼来,也是那般的豪迈:“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历代诗法》评价其:“中晚唐人送别截句最多,无不尽态极妍;而不事尖巧,浑成一气,应推此为巨擘。”《唐人绝句精华》说它:“通首不叙别情,而末句七字中别后之情,殊觉难堪,此以景结情之说也。”
文学终究是人学,人的意境就是诗文的意境。无论是西楼还是小楼,豪杰之士也能写出万丈波澜;哪怕是风霜雪雨,闺阁之辈也能写得活色生香。小楼可以写出大景象,高楼可以写出小愁肠,月色可以写出激荡之态,风雪可以写出旖旎情状。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