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能削藩成功,为什么朱允炆削藩却失败了呢?

  众所周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他在削藩时用的这一招,叫“推恩令”。是主父偃向汉武帝献策的。所谓推恩令,就是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本来这些藩王跟皇帝一样,都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是没有继承权的。推恩令一下,藩王所有的都有了平等的继承权。汉武帝的这一招让藩王们没有办法提出反对意见。皇帝下推恩令,自然是要削弱藩王们的势力,他们也心知肚明。但是哪个藩王都不是只有一个的,即便这一代是,下一代也未必就是。而且他们的那些不是长子的,庶出的们也乐于接受推恩令使自己获得了部分的权力。于是藩王被夹在了皇帝和自己那些非嫡长子的们之间,进退不得。只能选择接受。时间一长,藩王们的封国越分越小,诸侯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即使诸侯王胆敢倚仗自己拥兵自重进行叛乱,中央也能很快平叛。而且那些非嫡长子继承的只能封侯,被纳入到了中央-地方郡县的管理体系当中。武帝以后,王国辖地不超过数县,其地位相当于郡。这样,诸藩大难制的问题,就彻底被解决了。

image.png

  明朝“二世”皇帝乃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属于隔代传位,朱允炆上位后不久,就大刀阔斧地开始削藩,将屠刀砍向自己的亲叔叔们。而且朱允炆的削藩显得非常着急,手段还挺“狠”,逼死了一个叔叔。其后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燕王朱棣以800亲兵举兵靖难,清君侧成功上位,而我们的明二世建文帝朱允炆却从此下落不明,留下了一个无头悬案,那么,为何朱允炆会在自己刚上位不久,羽翼未丰之际就急不可耐地要削藩?而且以绝对的优势,却最终失败,让燕王得到可乘之机成功上位呢?

  第一、纸上谈兵

  首先,我们不得不从建文帝的家世教育说起,朱允炆之父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而朱标本人从小就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可惜天妒英才早早在朱允炆还十四岁时就因抑郁而逝世,虽说朱标死的早,但是还是对朱允炆的启蒙教育有所影响的,朱允炆也是自幼聪颖,熟读儒家典籍,被人称为有乃父之风,也是从小在朱元璋身边接受最正的儒家教育成长,是一位很有书生气的温文尔雅的皇太孙,而且其本人非常认同儒家学说,说得不好听些其实就是有些书气,没有啥治国经验,却有一腔理想化的报负。

第二、文人治国

image.png

  朱允炆的性格对他的意向的影响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就有所表现,如他认为大明朝只有儒家文化,所以较重视南京等地江南士绅阶层参与国家治,他认为国家只有儒生文人来治理才能长治久安,所以和朱元璋的意向相左,这不能说不对,如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对于封建朝廷来说肯定是不利的,只是如果江山社稷只一些如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些五体不勤只知做文章,习周礼,一味奉古尊古的老书,而不是一些务实知经世之道的能臣的话,那对大明朝来说的不是好事。

  第三、用人不当,导致失败

  可以说朱允炆虽有远大抱负,但是治国经验能力还不足,用人识人也不行,这点在之后的与燕王朱棣的战争中就有体现,如由于建文意向较趋向于儒生文人,而不重视信任武将。在临战的时候派出了他较信任的国舅李景隆,可惜国舅李景隆在战争中的表现可谓一言难尽。这与此时的燕王朱棣相可谓相距甚远,燕王自幼熟读兵书,跟随其父朱元璋西讨,熟识用兵之道,而且麾下忠实又能力出众的下属众多,在用兵和用人上,亲近武将的朱棣和亲近文人的朱允炆相,从这方面看可以说朱棣有着不小的优势。其结果也在之后的靖难之役中完全显现出来了。

  朱允炆削藩手段太过小儿科,有失智慧,造成藩王已经人人自危,所以我认为这种削藩能成功才怪!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