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宦官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权利?明朝宦官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下面由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宦官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

  明朝的宦官,权力巨大,这几乎无人不知。看明代晚期的电影,少不了东厂、西厂出现,他们、放火、审判、执行,似乎正规的行政系完全由这批人代替了,渐渐形成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暗”。但是追奔朔源,明代特的“宦官文化”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是个跨越百年的故事了:

image.png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国号大明,定都南京。洪武帝本人,特别喜欢总结前朝教训,革除弊政,由此他为了杜绝异姓王篡位,改同姓治理异姓。并且,鉴于汉、唐的没落,又坚决宦官参政。

  没想到吧?明朝最初是没有大这个土壤的。

  那从何时开始,有了变化呢?靖难之役。

  放当时,朱棣行的是“逆天之举”,不容易,他需要动用起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力量,于是南京城内有一批“被遗忘的人”苏醒了,那就是宦官,他们向燕军提供情报、布防,甚至在战斗中屡立奇功的也有宦官,他叫王彦。

  明成祖登基以后,对以重任,使者、监军、征税等等事情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要说最关键的,还是两份差事:1,各地方的同姓王被忌惮,朱棣派宦官去监督。2,设立东厂,肃清建文帝羽。此处,便是明朝宦官干政的开始。

image.png

  你可能会问,朱棣傻了吗?搬起石头砸自己脚。朱棣不傻,因为他既用宦官,又防宦官,所有政事,都要经过皇帝亲自过目,故而明朝初期到中期,这批人是不敢擅自做大决定的。

  明英宗开始,一切就都变了味道。(观点见于《中国古时候史》)

  《明史 刑法志》记载,宦官分十二局建,四局,八司,其中最关键的职位在司礼监,他们掌管皇帝的奏折。随着皇权逐渐下放,司礼监的大开始代替皇帝在奏折上批阅,学名叫“批红”,部分心术不正者甚至会偷偷更改内容。《明史 职官志》这样形容:内阁的票拟,不得不被的披红决定,以至于相权都给了宦官。

  明英宗时期出了个王振,他残害忠良,结营私,诱骗皇帝出征,直接造成明朝遭受瓦剌之祸。王振,即是司礼监。

  到此为止,宦官还不至于权力滔天,因为只要出现一个英明君主,就能立刻矫正局势。但下面的发展,就逐步脱离掌控了:

  1449年,明英宗脑子一抽,搭了个台子,让跟刑部、督察员一块审判犯人,从此,宦官进入明代司法体系。

  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他的弟弟朱祁玉继位,改元景泰,几年后大将军石亨、宦官曹吉祥发动,帮助英宗复辟,曹吉祥掌管三大军营。从此,宦官又进入了军事体系。

  公元1477年,朱见深设立西厂,与东厂相对,实际上是一个专门为皇帝所用替皇帝侦察的组织,他们不仅超越于法度,行政体系之外,还渗透进国家的方方面面。《明史》说:从京城到天下各地,他们私下侦察,即便是王府侯门都不幸免。

image.png

  历史中,那些权力滔天而又缺乏监督制裁的,纵使建立初衷良,也难免走上徇私枉法的路。介绍到这里,明朝宦官已经参与进行政、军事、司法体系,并且在以上领域有着主宰能力。更甚者,西厂的设立,使得每个国家机构都活在阴影中,即使其组织内部没有宦官,也在殚精竭虑中被宦官所制了。

  西厂提督汪直,任职六年内制造的冤假错案已经超过锦衣卫了。

  所以你问宦官为什么在明朝权力这么大?这不是一件事造成的,更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一个人,抑或是朝廷风气。它最初的引子,可能是个小到不起眼的政令,但是一朝一朝传递下去,问题也就雪球般变大了。

  后记:每个朝代,在制定政策时总能够看到前朝的教训。明代是这样,在治理天下的路上,避开了阻碍汉唐发展的那些石子,清代也是如此,碍于明代被宦官搅和的这么乱,清朝再用,就不是如此大刀阔斧了。雍正时期,把昔粘杆处小叫来做自己的特务,俗称血滴子,暗中监督、惩罚那些有反叛迹象的人,传递给乾隆,依旧重用。或许是嘉庆与父亲的政策并不是一脉相承,他继位以后迅速撤销血滴子,以防止不受控制。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