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除了赤壁之战外,还有什么战役?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为什么小编带来的三国战役的文章。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篡夺大权,导致天子逐渐被架空。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黄巾被平定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189年),董卓控制朝廷,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李傕、郭汜控制东汉王朝。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当然,在此基础上,各个诸侯之间的互相攻击,促使汉末三国时期依然是战争频繁。
对于汉末三国时期的战争来说,赤壁之战可谓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战役了。在这场战役中,曹率领20万大军,却被孙权、刘备组成的5万联军击败,从而错过了一天下的最好机会。对于赤壁之战来说,在兵力如此悬殊的背景下,曹一方几乎是稳胜券,却依然败给了对方。经此一战,三足鼎立的雏形得以奠定。那么,问题来了,三国时期,除了赤壁之战,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
一、官渡之战
首先,就赤壁之战前的官渡之战,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袁曹两家的决战,一触即发。在官渡之战中,袁绍集结了10万大军,而就曹来说,则只有2万左右的兵马。更为关键的是,曹的背后,还有虎视眈眈的刘表、孙策两大势力。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一方可以陷入到非常危险的境地中了。但是,通过奇袭袁绍的粮仓乌巢,曹一举击败了强大的袁绍。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戎马一生中最辉煌的一页。
二、逍遥津之战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魏吴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6次冲突。其中,就第二次合肥之战,也被称之为逍遥津之战。逍遥津之战,指的是公元215年,曹魏名将张辽率领七千人迎击东吴的十万大军,先后两次大破东吴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对于逍遥津之战来说,战役前期,张辽等曹魏将士没有被孙权的10万大军所吓倒。趁着对方立足未稳的时候,张辽率领800将士直接冲击孙权的10万大军,这让对方慌乱不堪。
于是,张辽一直冲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东吴猛将陈武被斩,孙权逃到山顶,整个江东大军可谓全都披靡溃败、闻风丧胆。到了逍遥津之战的后期,张辽率领追兵,以分兵毁桥的战术,大破孙权、甘宁、凌等人,差一点就活捉孙权。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张辽的活捉孙权的话,那么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总的来说,此战化解了合肥之围,又称第二次合肥之战,是三国时期合肥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这也奠定了张辽在古时候名将中的地位。
三、兴势之战
兴势之战是指三国时期魏正始五年(244年),蜀汉军于兴势(今陕西洋县北)击退魏军进攻的一场战役。在兴势之战中,曹魏大将军曹爽调集了10万大军,而镇守汉中的蜀汉名将王平,则是兵不到3万。所以,对于兴势之战的兵力差距,和官渡之战较类似。面对曹爽的10万大军,汉中都督王平否定了部将固守待援的建议,认为援兵太远,放敌入关必为祸,乃遣护军刘敏等领兵据兴势拒敌,并多张旗帜,绵延百余里,自己率军在后,兼防魏军分兵从黄金谷(兴势东)来攻。四月,魏军被阻于兴势(今陕西省洋县八里关镇),供给困难,牛、马、骡、驴多死,兵疲意懈。到了公元244年五月,五月,费祎知魏军将退,率军绕道占据三岭,断其归路。曹爽遭截击,督军争险苦战,死伤惨重,逃回关中。此战是古时候以攻势防御取胜的一个典型战例,也是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四、东兴之战
东兴之战,发生于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吴建兴元年)十一月。彼时,虽然司马懿已经去世,但是,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依然牢牢掌握了曹魏大权。当然,为了巩固威望,削弱蜀吴这两个对手,司马氏选择在这一年出动动15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东吴的南郡、武昌、东兴。其中,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领兵7万,直逼东兴。对此,东吴以太傅诸葛恪为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魏军战败。司马昭因此战的战败而被削去侯爵,诸葛恪则在吴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由此,在笔者看来,不管是4万对上7万,还是对上15万,这都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当然,因为发生在三国后期,东兴之战的知名度相对较低。
五、新城之战
新城之战发生在东兴之战的一年后,也即公元253年(魏嘉平五年,吴建兴二年)三月,孙吴太傅诸葛恪率大军围新城(今安徽合肥西)。魏将张特带领部众死守,并用诈降之计欺骗吴军。时值大暑天气,吴军昼夜攻城,疲劳不堪,不少士卒因为气候和生活不适,无法继续作战。在新城之战中,诸葛恪调集了20万大军,这几乎是东吴兵力的极限了。与此相对应的是,镇守新城(今安徽合肥西)的张特,则最多只有数万兵马,同样是兵力悬殊。不过,在这场战役中,曹魏作为守城一方,拥有城墙上的优势,加上东吴大军水土不服,所以连续减员。不久之后,诸葛恪又中了张特的缓兵之计,自知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在新城之战中,东吴一方因为攻城和疾病等原因,可谓损失惨重,这直接导致诸葛恪在后来的吴国内乱中被。
六、永安之战
永安之战,三国魏景元五年(264年),原蜀将罗宪为魏坚守永安(巴东郡治,今重庆奉节)东抗吴的作战。此战,罗宪困守孤城,司马昭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不直接支援永安,而是趁虚袭击吴军后方西陵,迫东吴退兵。在永安之战中,原先蜀国将领罗宪只有数千人马,但是,东吴则前后调集了数万兵马来永安。众所周知,永安是蜀汉的门户,东吴想要在蜀汉灭亡之际趁火打劫,就必须攻克永安这座城池。不过,最终的结果是罗宪坚不拔,让东吴损失惨重也没有攻克永安。因为在永安之战中的出色表现,曹魏大臣司马昭任命罗宪为巴东太守、陵江将军,封万年侯,继续兵驻守永安。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