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对平民百姓的养老有怎么样的制度?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共289年。今天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引来了探讨唐朝文化制度的热潮。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有一位80岁的老人,大家都叫他“何监”。在马伯庸老师的原著里,“何监”就是贺知章。原著中塑造了一个运筹帷幄的贺知章,此人看似垂垂老矣,实际上内心老谋深算。在马伯庸原著《长安十二时辰》第七章《申正》中,有一段关于贺知章“致仕”后的描写:

  太子对这位耆老格外尊崇,特许东宫药园可以随时为其供药。贺知章致仕之后,把京城房产全都卖掉了,只剩了这一座还在,可见是非常喜欢……李泌踏进寝屋,定了定神,深施一揖:“李泌拜见贺监。”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一个80岁的老臣,虽然已经退休,不管是当朝皇帝,还是太子,乃至官员,对贺知章都非常尊重。本文不谈论《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情,从“何监”致仕,来谈一谈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

  一、“孝”文化推动古时候尊老传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道德规范,孝文化的源远流长。《孝经》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至德、敏德、孝德”,合称“三德”。《礼记》中,把父慈、子孝、君仁、臣忠视为人义。在《左传》《论语》《大学》等古籍中,都有对孝的论述。到了汉朝,孝文化被提到了国家的高度,汉朝皇帝以孝治天下,把“孝”和“忠”字并列,合称“忠孝”。汉朝皇帝的谥号也都以“孝”字开头,例如,汉文帝的谥号是孝文皇帝,汉武帝的谥号是孝武皇帝等(下图为汉文帝侍母亲尝汤药图)。

  孝文化,不单单指对父母和亲人的仁爱,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尊老养老的传。以至于,在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时期,朝廷都制定了很多关爱老人、尊老养老的礼仪和制度。

  到了唐朝,孝文化已经不单单是道德的约束,在法律方面,也有对老人去的保护,例如《唐律疏议》记载:

  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如果父母、祖父母还在世,子孙敢分家另立门户的,判三年徒刑。此法律可以保证子孙不离开父母,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唐朝在尊老养老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例如规定子女必须赡养老人,制定老人的相关免除赋税的政策,补贴老人的“补给侍丁”制度等。笔者将从“平民养老”和“退休官员养老”两个方面来论述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

image.png

  二、唐朝对平民百姓的养老制度

  1.免税

  在农耕,百姓要承担赋、税、役三种不同形式的赋役义务,这种赋役制度是沿袭秦汉以来的旧制。百姓除了上缴粮食以外,每户还要按人口承担劳役、兵役等义务。唐朝时期,规定年满60岁以上的平民百姓,赋役全免。这样的规定,不仅体现了唐朝尊老养老,更为普通家庭减轻了负担。

  2.补给侍丁

  补给侍丁制度,是唐朝较有特色的养老制度。唐朝不仅给老人免除赋税,还会给老人安排侍丁来照顾。所谓“侍丁”,可以理解为现在的护工。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有关于“补给侍丁”制度的详细说明,据《通典》卷67《食货七·丁中》记载:

  开元二十五年户令云:诸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给二人;百岁三人。

  可见,开元年间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就要给1位侍丁,90岁以上的老人,给两位侍丁,对于一百岁以上的,要给3位侍丁。不仅这些老人免除徭役,这些侍丁因为照顾老人有功,同时也被免除徭役。“补给侍丁”制度,较能体现唐朝对尊老养老方面的风貌,同时也可以看出唐朝对尊老养老的重视。

  3.尚齿

  尚齿制度也是唐朝尊老养老的另一个特色, “尚齿”两个字,出自《庄子·天道》:

  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

  其意是尊重年老的人,在唐朝,“尚齿”成为唐朝的尊老制度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在刚刚登基时,就发布了“即位赦”,对尚齿有了明确规定。据《唐大诏令集》记载:

  八十以上各赐米二石,绵帛五段 ;百岁以上各赐米四石,绵帛十段 ;仍加版授,以旌尚齿。

  唐太宗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要赐两石米,五段布匹,百岁以上的,加倍。尚齿让唐朝老人在物资方面得到了补充,更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4.养老诏

  养老诏是唐朝皇帝专门下发关于尊老养老的诏书,唐朝几乎每位皇帝都多次发布养老诏,据《册府元龟》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共计发布了28次养老诏。另外,皇帝还亲自到去百姓家中探访老人。如《唐高宗实录》就曾记载:

  (高宗)以河南县大女张年百三岁,亲幸其第。

image.png

  也就是说,唐高宗李治曾亲自到百姓家中,探访103岁的老人。,皇帝这种“下基层尊老”的做法,来为做榜样。

  5.悲田养病坊

  唐朝在老人的医疗方面,也有一些实质性的考虑。例如《事物纪原》记载,武则天时期,唐朝在长安和洛阳设置了“悲田养病坊”,下辖悲田院、疗病院、施药院三院,专门用于养老和救济。需要说明的是,悲田养病坊是半官方的机构,还有很多民间人和僧侣参与其中,相当于现在的“慈机构”。

  悲田养病坊是唐朝尊老养老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未来敬老院的雏形,意义重大。

  6.法律保护

  上文已经提到,唐朝对于老年益的保护,有其法律依据。若父母健在子孙分家迁居者,要被判刑。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唐朝法律不仅规定了子孙对父母的衣食等物质供养,还规定了子孙对老人必须有精神方面的安慰。子女然给老人高兴,在古时候称为“色养”。

  据《贞观政要·孝友》记载:

  司空房乔,事继娘,能以色养,谨慎过人。

  房乔,即当时的司空、宰相房玄龄。说的是房玄龄谨慎瞻仰继母,始终和颜悦色,非常难得。唐朝对于那些总惹老人生气,不能做到“色养”的子女,也有法律惩罚。也就是说,唐朝法律,不仅保证了老人的物资需求,还考虑到了老人的精神需求。

  综上所述,唐朝对平民的养老尊老非常重视,在物资、经济、生活、精神等方面都有顾及。尊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美德,唐朝对这方面的作为,体现了繁华大唐的伟大的人文关怀。

  三.唐朝对退休官员的养老制度

  在封建,官员被认定为的精英,不管是为官时期,还是退休后,他们享受的待遇都和平民百姓不同。在古时候,官员退休,被称为
“致仕”,致仕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一般情况下,官员致仕后,朝廷会继续保证他们生活待遇,在官员养老方面,也给予了普通百姓更高的重视。

  1.半额俸禄

  唐朝官员的退休年龄是70岁,被称为“悬车”之年。《旧唐书·李百药传》曰:“及悬车告老,怡然自得。”形容官员致仕之后,车被废弃不用了。唐朝的官员致仕,根据品级不同,规定略有不同。一般情况下,六品以下的官员,到了70岁就退休了,朝廷不会挽留。而六品以上,能力出众者,特别是朝廷大员,皇帝一般都会挽留,让他们“多做贡献”。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贺知章,80岁的时候才被批准致仕。

image.png

  唐朝官员一旦退休,如果没有特殊赏赐的情况下,都会享受致仕前的半额俸禄。唐朝官员的俸禄,分两部分,“俸”指的是俸银,“禄”指的是禄米。半额俸禄制度,是唐朝对致仕官员的物质保证。

  2.赏赐金银田帛

  对于功勋之臣,特别是朝廷重臣的致仕,朝廷一般还有额外的赏赐,据《新唐书》记载,贞观八年,尚书右仆射李靖因足疾,请求致仕。李靖是唐朝开国战神,功勋卓著。他申请退休,并非因为有病,而是他知进退的一种表现。李世民得知李靖要致仕,非常高兴,不仅批准了申请,还亲问,赏赐绢帛千段、御马两匹。而且特许,俸禄不减半。

  还有一些大臣,在提出致仕的时候,皇帝就会赏赐他们一些良田美宅,供他们颐养天年。

  除了上述情况以外,唐朝每逢天子即位等大庆之年,也会给已经致仕的三品以上官员发放“福利”。这些福利包括赏赐足额俸禄,赏赐布匹、银两等。

  3.赐杖和面圣

  赐杖制度,始于汉朝。意思是对于年老的功勋官员,特别是在官员致仕时,皇帝会赐给他手杖。这是莫大的荣誉。对于功勋官员,到了特殊时期,还会被召回面圣。皇帝会询问这些官员的退休生活。但如果不是功勋卓著的大臣,或者是皇帝的亲信、老师,一般不会有这种待遇。

  4.官员父母的养老

  在封建,难免会遇到这种情况:官员到各地为官,无暇照顾老家的父母。因“忠”而弃“孝”。唐朝对此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允许官员把老人接到任职之地,在当地赡养自己的父母。第二,如果任职之地实在太过偏远,或者老人行动不便的,可以申请调到家乡任职,或者申请朝廷对家中父母重点照看(下图为朱寿昌弃官寻母)。

  综上所述,关于唐朝官员的尊老养老制度,虽然只列举了4种情况,但可以看出,唐朝在经济、精神、人文关怀等各层面对退休官员尊老养老的重视。

  四、唐朝尊老养老的历史意义

image.png

  纵观有唐一代,治者对尊老养老较关注,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相较于前朝也有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其历史意义有三点:

  第一,在文化方面,唐朝继续发扬了尊老养老的传文化,倡导尊老养老的风尚,让孝亲观念深入人心。这种风貌,不仅展示了大唐各方面的繁盛,更能体现其人文方面的丰富性,对中华民族的孝亲文化,影响重大。

  第二,在影响方面,唐朝对平民和官员的尊老养老制度,不仅保证了老人在经济、精神等方面的老有所养,更在法律方面,对全民约束,保证了各项养老制度的顺利实施。而且,在民间兴办慈机构,对后世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第三,唐朝发展尊老养老制度,是唐朝繁华的、经济、文化的一种体现。反过来,尊老养老制度,促使了百姓安居、老有所养,对和谐有正面的推动。可以说,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也推动了唐朝的繁华,二者相得益彰。

  但是,唐朝尊老养老制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设置的年龄过高,官员70岁退休,百姓80岁才有补给侍丁等,结合唐朝的平均寿命情况,能享受到这个待遇的老人,少之又少。第二,唐朝引导民间孝亲,值得肯定,但也促使了很多“愚孝”行为。例如《册府元龟》曾记载:唐玄宗时期,曾有人割身上的肉给母亲吃,被朝廷嘉奖,“孝子”纷纷效仿等。

  总结下来,唐朝尊老养老的制度和风貌,对唐朝的繁华,对中华文明的正面影响巨大,值得肯定。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