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和齐国曾经都很强盛,为什么最后结局完全不同呢?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国实力都没有到压倒六国,因此往往是国与国之间进行联盟作战,如著名的三晋联盟、秦楚联盟、齐楚联盟等等。当然也有单打斗的战例,如一国以单的实力碾压另一国,如魏攻韩之战、齐攻燕之战,然而往往受到国家的阻扰。而最极端的案例莫过于,数伐一国,如五国攻秦,五国伐齐。

  这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五国伐齐,直接导致了齐国的盛极而衰。那么,为何秦国多次被多伐都屹立不倒,而齐国却一战而差点呢?

  一、敏感的战国

  能够从满地都是国的春秋时代脱颖而出,能熬的过几百年血雨腥风,战国七雄都不是没有几把刷子。

  因此,在秦国霸以前,七大战国几乎有着这样一个共识:谁强大了,大家一起把他压下去;谁弱小了,大家都去把它瓜分了。

  我们且看战国时期那些著名的军事行动:

  初期魏国强大,四面出击,鉴于三晋联盟,大家都不敢动,一旦三晋联盟松动,秦国从西边、楚国从南边、齐国从东边,几个回合就把强大的魏国打的锐气全无。

  几乎与此同时,赵国弱小,赵肃侯死,赵雍即位,魏楚秦燕齐五国以奔丧为名,想要瓜分赵国,幸好赵雍严阵以待,才化解了此次危机。

  在齐国被以前,还有一个国家被过,那就是秦国。秦惠文王时,大有东出的势头,立马就被诸侯察觉了,于是五国攻秦(实际上是三晋),而且再后来的秦惠王和秦昭王时,这样的事发生了好几次,秦多次缩回函谷关内。实际上由于秦国强大,被的次数最多,而秦国屡屡连横,根本上来说,就是找个盟友,防止被。

  因此,战国中前期,七雄都努力变法,富国强兵,根本上来说,就是防止落后于大部队,被瓜分;而强大的诸侯,就是尽量低调发展实力表面不冒头,防止被。

  二、从巅峰跌落的齐国

  在秦国变法的同时,齐威王在东方内以邹忌理政,广开言路;外以孙膑、田忌为将帅,把魏国拉下了马。继位的齐宣王虽然不及乃父,但也算是英明之主,齐国国力继续稳步上升,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强。

  此时,强大起来的齐国迎来了新的国君齐王

  齐王即位后,先在垂沙之战破楚,再西进破秦,而后大破燕国,几乎把燕国灭国。看这一系列的动作,是不是有点熟悉?

  当初,魏国强大,四面共伐,魏惠王也是在强盛中即位,也是差点灭赵灭韩。

  是的,跟魏国的第三代君主魏惠王初年的情形非常的相似,有趣的是,正好齐威王和齐宣王也分别与魏文侯和魏武侯有着类似的作为和缺陷。

  当然,齐王即位之初就这样判断,似乎有些为时过早。

image.png

  接下来,齐国和秦同称帝,相约为东帝和西帝。齐王其后不久取消帝号,并率联军攻打秦国。这也并不算什么。

  疯狂的是,齐王在苏秦的鼓动下,单吞并了宋国。本来灭个国,也不算什么,但齐王此举却是招致了大祸。

  其一,宋国虽然是小国,但却地处各国之中,人口殷实,贸易发达,经济富庶。而现在,齐国竟然吞了宋国,那么一个强大的齐国加上一个富饶的宋国,与其余诸侯的实力一下子被拉开了巨大的差距,这不能不令各国感到畏惧。

  其二,宋国的邻国有赵国、魏国、齐国和楚国。宋国本来就在赵魏齐的争夺之下,而赵国和魏国是齐国西进的盟友之国,之前齐王的数次军事行动都有他们的身影。而现在齐国不仅得罪了各国,更是因此丢掉了盟友之国。

  其三,刚刚提到,此时的战国谁强就联合打谁,谁弱就联合瓜分谁。而宋国就是那个联合瓜分的对象。而宋国的特殊性在于他的富庶,正因为如此,各国才更不敢单吞掉宋国。巨大之利必有巨大的风险,齐国吞送过引起的不单单是赵魏的不满,楚韩燕同样不满,齐国几乎是把六国都得罪了。

  这样的情况下,齐国就满足了强大、没有盟友、引起众怒这三个条件,成为被的对象。

  其后,五国伐齐,楚国趁火打劫,本来实力跃居七国之首的齐国,瞬间就只剩下莒、即墨两城,齐王也死于楚将淖齿之手。齐王为自己的疯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自己身死,还让齐国再难翻身。

image.png

  虽然后来田单复国,率领区区5000齐军一路收复了齐国原来的土地,但是从巅峰跌落的齐国一片狼藉,百废待兴,再也不可能傲视群雄了。

  三、为什么是齐国?

  虽然宋国的灭亡是齐国衰落的直接原因,但是齐国的衰落根本原因却不在宋国。换句话说,齐国、秦国、楚国都曾遭到各国联合讨伐,特别是秦国,遭受了列国多次。为何秦国没有倒下,而齐国却一战就倒下了?

  齐国没有地理优势,容易被长驱直入。这是齐国和秦国最大的差距。秦国每次可以凭借函谷关的地理天险,将列国联军挡在关外,不至于国家腹地受到影响。但是齐国几乎是四面平地,南是淮北湿地,轻松就能越过;西部的泰山几乎不能为齐国带来什么战略屏障;北部的济水本来也算一道地理险阻,然而五国之役中却被齐王轻易放过。

  因此,齐国的腹地几乎就是被济水保护着,虽然固国不在山河之险,但是没有山河之险的国家,却没有喘息之机,在长达数百年的争雄之中,哪个国家能保证不打个盹呢?齐威王留下的人治方案,不能为国家强大建立制度保证。对于秦国来说,函谷之险固然重要,但是秦国变法留下的制度保障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如果说没有山河之险是齐国的硬伤的话,那么齐国的制度是另一个缺陷。齐威王虽然通过马陵、桂陵两战、广开言路、整顿吏治等一系列措施使得齐国强大起来,但是齐威王留下的是人治,没有制度保障。

  也就是说,齐国的强大完全是着齐威王本人的能力和威望,一旦君王能力不够出众,那么齐国的强大缺乏制度上的保证。齐王虽然对齐国的衰落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田文之专权、苏秦之诈谋是超出了齐王的能力范围,而齐王身边却没有人可以劝谏提醒他,也没有制度齐王的胡作非为和田文苏秦的快速崛起。

  齐国在齐王时期对外政策太过张扬。函谷关虽然是天险,但也不是绝对的,战国时期大约有2-3次,联军都是攻入了函谷关的,但是秦国还是没有遭到齐国那么重的打击。这是因为秦国一直努力的采取着,拉一个、打两个的策略,保证自身尽量不被孤立。而齐国在齐王时期的外交政策却没有注重这个方面,罔顾七国争雄的事实,以为仅仅依自身的强大就可以碾压群雄。在攻宋之前,齐国就已经得罪了楚国、秦国、燕国,四面树敌的齐国,能够攻下宋国,已经是奇迹了,列国又怎么会再允许齐国实力进一步强大?

  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才是齐国从巅峰跌落的根本原因。虽然它霸东方,虽然它军力强大,但列国争雄的战国时代,内政、外交、制度一样不可或缺。

  尾声

  虽然说齐王导致了齐国的第一次衰落,但是为了不让燕国大,列国都不再对没有威胁的齐国落井下石,冷眼旁观燕军的胡来和齐军的积蓄力量。五年之后,田单复国。虽然齐国土地并没有减少太多,但是齐国的土地上狼烟遍地,数百年来积累的财富和人口,几乎被打劫一空。

  此时,希望虽然渺茫,但齐国并不是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但接下来的两任君王齐襄王和齐王建却不是中兴之主,齐襄王猜忌心甚重,对臣下并不信任,复国功臣田单不久就远走赵国;齐王建是个庸主,不仅对内毫无建树,也认不清当时的国际形势,面对列国被秦国一一剪灭,却冷眼旁观。

  在齐王之后的齐国,仿佛春秋时期的燕国一样,好像消失于血流成河的战国时代,直到成为最后一个被灭亡的战国诸侯。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