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多次招揽诸葛亮,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同意呢?

  翻看整部三国史我们会发现曹魏的综合实力远在吴国蜀国之上,假如吴国蜀国没有抱团的话将很快被曹魏歼灭。诸葛亮看出了这一点,孙权也看出了这一点,这也直接从赤壁之战时直接促成建立了刘孙联盟。而孙权本身也是个爱才之人,他非常喜欢诸葛亮的才能,多次招揽诸葛亮,甚至许诺给诸葛亮都督这一职位。而诸葛亮早已经和蜀汉绑在了一起,任凭孙权怎么招揽都不为所动。无奈的孙权只能提及蜀汉的安全隐患,希望诸葛亮能重视,但诸葛亮不缺不以为然。

  孙权提及的蜀汉隐患就是蜀汉内部的人际关系以及官职任命,在孙权看来刘备依的是荆州派系起家,这个派系的人有诸葛亮、庞、马良、蒋琬等等出身于荆州的官员,他们在赤壁之战前加入刘备集团,为刘备巩固荆州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刘备借着帮刘璋攻打汉中张鲁的机会反戈刘璋,尽管最后成功拿下益州,但他们对于益州来说是个外来户,并不能得到益州上下的民心。

image.png

  而刘备在世时候的做法依旧是以荆州派为主,没有启用益州派来平衡蜀汉内部的势力。这么一看假如荆州派能够一直掌控大局而且持续人才济济的话,对蜀汉朝廷来说的确是好事,
因为下达的政令都能得到彻底执行。但坏就坏在后来蜀汉失去了荆州这地区,这就意味着荆州派失去了根基,他们从强势变成了弱势。而这时候蜀汉朝堂还是由荆州派这边的人掌控,益州本土派自然不会甘心,严重的话甚至会爆发内乱。

image.png

  诸葛亮当然知道蜀汉朝堂的,但在诸葛亮看来这无关紧要么,毕竟哪个派系掌权都一样,而且荆州派掌权这么长时间了,不论是政务熟练度还是能力上来说都优于益州本土士族。他本人要做的就是对外发动战争,把这些矛盾转移到外面,当获取了战果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平分,到时候不论是荆州派还是益州派都会获得极大的利益,自然可以继续和谐共处。

  诸葛亮这个想法的确很好,而且他实施的同样很好,在他的领导下荆州派和益州派一直没有明面上的矛盾,两边也没有干扰北伐大业。但诸葛亮死后这种情况就变了,首先是益州派的代表杨仪表示要继承这份权力,而且得到了大量益州本土士族的支持。但作为蜀汉的沙场老将同时也是北方军团的主官魏延,他认为自己是先帝刘备的爱将,而且也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论是看辈分、威望、能力自己都应该继承这份权力,双方的矛盾开始显露。

  原本杨仪的计划是双方会朝堂上请求后主刘禅定夺,毕竟他是皇帝,由他来安排都能服众。但魏延认为现在处于战时不能按照惯例来执行,战时应该有战时的标准,我先掌控权力击退曹魏之后在定夺。双方争执不下最后甚至要拔刀相向,在最紧要的关头大将马岱突然站出来砍下魏延头颅,随后带着魏延的部队班师回朝,这下才解决了蜀汉的安危。

  假如当时任凭魏延和杨仪两军相互攻伐的话,他们这两支军队都是蜀汉的主力,肯定要进行一场血战。而结果不论谁输谁赢,对蜀汉来说都是灭顶之灾。毕竟当时的蜀口不过百万,全队也仅有不到10万人,各项军需物资都紧缺,而曹魏国力强势魏军就在汉中虎视眈眈,万一司马懿挥师入蜀,届时蜀汉可能被灭国。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