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清朝的军事制度是怎么样的?清军战斗力怎么样?

  清军最初是由满族建立八旗军,清朝治中国的基本武装力量。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时,清朝基本上仍沿用康熙皇帝设立的军事制度。在康熙和他的孙子乾隆治时期,这套军事制度的运作非常有效,清军西讨捷报频传,令人赞叹。但到了1850年,它的运作已极为勉强,如同一个原本设计精密的时钟,丢失了主发条和重要的零部件。这套军事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大清的治,防止各省官员互相勾结以对抗朝廷。按照设想,它只服从于皇帝一人的旨意。那么为什么说这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后来成为清军没落的根源呢?

image.png

  话说清朝在乾隆之后,清军发展开始停滞不前,从未增添或引进任何新式装备,军人缺乏训练,军纪松散,军队士气也尚未凝聚。所以当遇到正的危机之时——首先是1840年的战争,然后是1851年太平天国,保卫大清江山的则是18支军队和大大小小的满族驻军,但事实证明他们都缺乏战斗力。这样一来,康熙精心设计的制度如今只有一处还能达到当初的设想,那就是各地力量始终无法凝聚起来。康熙做梦也不会想到,面对此起彼伏的内乱,他保卫皇权的设想会以这种方式实现:不但的绿营军队各自为战,丧失了凝聚力,满族八旗军队也是如此,甚或更加糟糕。

  当时清朝全国的正规军分为两种不同的军事组织:其一是以各旗的方式组织而成的满族军队,通常称为“八旗军”,这是帝事力量的核心;其二是全部由所组成的“绿营”。八旗军队由大清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创立。随着清廷入主中原,意识到满人的人数根本无法和相,为确保其治地位,决定让满人成为世袭的军人阶层,只服军役,由国家供养,且阻止满人与通婚或有经济方面的竞争。

  尽管并非所有满人都要上战场,但所有到了兵役年龄的满族男子都要随时做好应征的准备。这意味着非战时满人就无事可做,这套制度让这个原本剽悍无的马上民族逐渐失去了所有的锐气。当国家处于危急关头、皇权亦岌岌可危之时,能保卫清朝的却根本不是八旗军的军事力量,而是来自一种早于努尔哈赤两千多年的道德力量,它来自一个截然不同的群体——的士大夫阶层。

  满人的策略是把军力集中在北京附近地区,另有小规模的驻军分散在全国各地。各省份的驻军人数不多,只驻守在具有战略意义的据点以作警戒之用。八旗军有五分之三的兵力都驻扎在首都所在省份直隶,而省份的驻军只有总兵力的五分之一。除了云南和贵州两省以外,各省的总督驻地都派兵驻守。广西、湖南、江西和安徽四省没有设满族驻军。值得一提的是,在总督辖区内的满族将军级别高于总督,直接听命于皇帝,但他只能行使军事权,且只限于满族驻军。

image.png

  军队绿营属于志愿军,分派至全国18个省份,由满汉两族的官员共同领导,其中以汉族官员为主。绿营直接受朝廷兵部的管辖,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应是军,但它实际上成了18个省份各自的军队。各个省份的绿营军由本省财政供给,而且完全,与省份的军队互不相干。

  率每省绿营军的将军称为“提督”,他的地位与巡抚相当,但如果当地有总督,这个提督就要听从总督的命令。因此朝廷在总督和满族将军之间、巡抚和提督之间达成了分权的目的,以防止高层官员互相勾结,威胁朝廷治。巡抚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提督,因为是由他负责当地军队的供给。而实际当中,总督和巡抚只对他们各自的护卫有直接控制权,而通常卫队的人数都不会超过5000人。

  的军队分散在各地,基本上每个县都有一些。在提督或将军之下是“总兵”一级,级别相当于道员。的军队在实际运作中更像是充当了的角色,而非是军事武装力量。这样的军队可以用来对付一些散兵流寇,但要是遇上,实际上毫无用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绿营吃空饷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大多数士兵都是的素质极为低下。当有紧急情况出现的时候,绿营的惯常做法就是匆匆忙忙地招兵买马,所征召的人数甚至超过额定人数。征兵时几乎没有经过筛选,土匪常常被征召入伍。尽管很多地方的驻点设有兵营,但士兵们平时都住在家里,只有特殊情况出现时才回到军中。他们基本没有受过任何训练,装备很差,而且毫无士气可言。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早期,朝廷曾经尝试调动汉军,把相当规模的军队集结在一起。每当有士兵奉命背井离乡去参战,他们的前途大多是凶多吉少,他们知道自己肯定要战死沙场,往往痛哭流涕。除了少数守城战,因为有坚城可以仰仗,这些军队表现尚可外,但多数情况下,他们在太平军还没到来之前就已仓皇出逃。实践证明,从不同省份集结军队是不可行的,他们之间无法合作。

  更严重的是,官员之间互相猜忌,倘若某人打了胜仗,人就对他怀恨在心;倘若某人吃了败仗,人则看他笑话,且几乎从不会施以援手。文官和武将历来不和,冲突不断。当太平军横扫江南半壁时,很难再找出一支绿营更有人心涣散的军队,当然,八旗军的情形更为糟糕。

image.png

  当太平军到达长江沿岸之时,整个军事局势的无望已昭然若揭。在这样的危急情况下,保卫大清皇朝的责任本应由从前所向披靡的八旗军承担,再由绿营军加以辅助。但此时征兵册上有近百万人的清却发现,自己对敌人毫无招架之力。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都是在乾隆年间,创下赫赫战功的百战劲旅,其为天子所征服的疆域之广和人口之多,为中国历史上罕见;如今却在区区半个多世纪以后,沦落到完全没有战斗力的境地,令人唏嘘。

  就在这样的紧要关头,部分汉族文官挺身而出,以地方团练的名义,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此后基本没有依已有军事力量的援助,努力挽救了整个王朝。这支新军就是由曾国藩建立的赫赫有名的“湘军”,随后又有一支军队加入拯救大清王朝的行列,就是由李鸿章率领的“淮军”。这两支军队构成了中国近代军队的雏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