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文字后用的识字课本是什么?为什么后来会出现在精绝国?

  秦始皇一了天下后,规定在大秦帝国国境内,用一的文字进行书写交流,这种文字就是“书同文”。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为什么小编一起看看吧。

  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建立起了大秦帝国。秦始皇一天下后,实施了几项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分别是废分封,立郡县,同时书同文,车同轨,一度量衡。

  在秦始皇灭六国一天下之前,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言语异声,文字异体,这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

image.png

  因此,秦始皇在一六国后,即把一文字作为当务之急,他令丞相李斯、中书府令赵高和太吏令胡毋敬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

  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异体字。

  文字一了,但是,让天下人都认字识字,还得有个一的课本吧?

  实际上,我国最早的识字课本是西周宣王时太史[zhòu]所编的《史篇》,收录的文字是当时通用的大篆。经过几百年的流传,由于大篆书写繁难,多有不便,亟待进行调整。

image.png

  在秦始皇的命令下,李斯根据求简取便的原则作《苍颉篇》,共7章,赵高作《爰历篇》,共6章,胡毋敬作《博学篇》,共7章,三人所作共计3篇20章,世称“秦三苍”。

  苍颉(jié,也作仓颉)传说是远古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古时候也一直流传着“苍颉造字”的说法。

  秦朝短命而亡,汉朝建立后,“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汉书·艺文志》)

  这样,《苍颉篇》便成为汉王朝全国通用的识字课本,通篇四言,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由于大汉王朝的强盛,在张骞凿通西域后,中原的汉文化便随之进入西域。

  此前,虽然学术界一直推断在西汉时期,西域诸国出于与汉王朝沟通、政务运作和内部管理的需要,积极推广学习、使用中原大地的汉文字,但是,由于史籍上的缺陷,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物证来确证。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我国尼雅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近百枚汉文木简,其中一枚木简上书写的竟然就是《苍颉篇》中的文字。

image.png

  尼雅遗址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城北,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深处,是上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1862-1943年)首次发现,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文物大盗在尼雅遗址盗取了我国大量的珍贵文物。

  斯坦因发现尼雅遗址后,不仅震惊了世界,更引起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学王国维经过仔细考证,最早明确指出尼雅遗址就是《汉书》中所记载的我国汉代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古国。

  这枚发现于尼雅第14号遗址内的汉代木简,确证了在汉王朝曾派人赴西域精绝古国教授汉文。

  不仅如此,在尼雅遗址出土的汉文木简中,一些涉及精绝王政大事的重要文件也都使用汉字书写,反映精绝王室成员之间互相应酬、赠礼的木简上也是用汉文书写,由此可见,精绝王国已经学会并使用汉字,汉文字不仅作为官方使用的文字,并且还成为他们常生活中交流联络感情的工具。

  附《苍颉篇》开篇第一章:“苍颉作书,以教後嗣。幼子承诏,谨慎敬戒。勉力讽诵,昼夜勿置。苟务成史,计会辩治。超等轶羣,出尤别异。初虽劳苦,卒必有憙。悫愿忠信,微密瘱。”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