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皇帝要赐死大臣 如果大臣不想死怎么办

  古时候皇帝和大臣的网友们,古时候皇帝赐死大臣的时候,如果他们不想死怎么办?

  我们现在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古装电视剧,里面的皇帝说一不二同时恩威难测,往往很多当官的被赐死后都不敢有任何的怨言,默默的选择接受这一切。但是任何动物天生的本能就是畏惧死亡,难道就的没有人不想死吗?那些不想死的人,皇帝会直接死他们吗?答案可能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这个世界上有死亡更加可怕的事情,而且还不止一样。一起了解一下光阴长河中,那些“君要臣死,臣拒绝赴死”的人,听听他们的故事。

image.png

  汉朝有很多知名的外戚,其中一个叫薄昭,是汉文帝的亲舅舅,当年汉文帝能够当上皇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薄昭冒着生命危险去长安了解情况。所以汉文帝实际上对薄昭非常照顾,给他封了侯还给了他兵权。但是这个人不单单是骄奢逸,而且到处安插亲信,想要效仿吕氏干涉朝政,这让汉文帝很恼火。

  在一次当众害朝廷使者之后,汉文帝决心要他,但是还是念情面的,劝他回家。这个薄昭较怕死,回家后没有,一直躲在家中,汉文帝又是强调以孝治国,不好直接动手。为了逼死薄昭,汉文帝轮番派出官员,直接去薄昭家里,也不干的,全部去哭丧,给薄昭哭丧。以丞相为首的文武百官,轮流去薄昭家里哭丧,夜不停。最终薄昭实在顶不住了,在家里了,这丧总算是发了出去。汉文帝算是较“仁慈”的,只是给薄昭心理压力。

  三国时期的孙权和曹也从汉文帝手上学到了这招,一个逼死了大都督陆逊,一个逼死了手下第一谋臣荀彧。陆逊在史书上的记载是病死的,但是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在他病死之前发生了什么。孙权的哥哥孙策在占领江东的过程中,对陆逊家族较残,了很多人,后来夷陵之战孙权又不得不启用陆逊,连女儿都嫁给了陆逊,但是始终担心陆逊报复。

  为了消除陆逊这个隐患,孙权派大臣轮番前往前者的驻地,这次不是哭丧,是去“骂”他,指责陆逊。跟薄昭一样,陆逊也没能顶住这种持续不断地羞辱,都是体面人,不久就死了,这肯定不是自然死亡。荀彧的情况简单点,曹只是给他送了一个空食盒,暗示了他一次,前者就选择了,脸皮还是太薄。只不过荀彧自己也清楚,曹为了封王要他,他厚着脸皮也是难逃一死,也就不用再多加一些流程。三国距离汉朝毕竟是近,曹和孙权肯定都是看过汉文帝薄昭的故事,学到了精髓。

image.png

  汉文帝以及他的这些“徒子徒孙”都算是较文明的人,在面对一些不那么想死的臣子,做事还是留了一线。汉文帝的汉景帝就没那么好的脾气了,这位就是文景之治的“景”。汉景帝的时候发生了七国之乱,在整个平定诸王叛乱的过程中,周亚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叛乱平息之后,周亚夫这个人有点开始“飘”起来,让汉景帝很不高兴。

  这个时候汉景帝就对周亚夫动了心,趁周亚夫给自己买盔甲的时候,派人诬告他谋反。周亚夫的脾气也很暴躁,坚决不承认自己谋反,并且拒不认错,更别说了。汉景帝也不客气,直接把堂堂丞相关进了大牢,对他开始用刑,各种酷刑轮番上场。到最后,这位勇猛无敌在七国之乱中眉头都没皱一下的大将军,硬是撑不住,开始绝食。绝食的原因很简单,他受不了了,这个时候一心求死。

image.png

  不得不说,汉景帝这个人确实很不厚道,当年做太子的时候就砸死了吴王的,直接为后面的七国之乱埋下伏笔。现在又对七国之乱绝对的功臣下次狠手,这一点跟他父亲完全不一样,文帝还是较文明的。

  很多人不了解古时候的刑罚,这个东西其实不了解是一件好事,因为有些刑罚你看了的会生理不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一本著名的小说叫《檀香刑》,里面列举了六种刑罚,光看文字已经是毛骨悚然,可想那些亲身经历的人有多痛苦。即便是周亚夫这种身经百战,见惯了生死的猛将,也撑不了几天。

image.png

  当然,还有一种酷刑更加折磨人的方式,那就是拿家人做威胁。二战的时候,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元帅,叫隆美尔,绰号沙漠之狐。很多人应该听过他的名字,他就是服的,而服的原因就是要他死。

  当时隆美尔被怀疑和刺的案件有关系,希望这位元帅能够体面的死,直接派了一队“盖世太保”去他家里。明确的告诉隆美尔,他后名誉和家人都不会受损,如果他拒绝,将移送他到军事法庭,不单单是名誉受损,他家人的安全也得不到任何的保证。在这种威胁下,隆美尔没有选择的余地,最后服自尽。

  当事人双方权力不对等的时候,赐死是没有办法拒绝的,拒绝的代价是死亡更加可怕的结局。所以古时候才总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是他们有多忠诚,也不是他们不怕死,而是没有第二个选择,他们只能接受。否则结局就是薄昭、周亚夫这样,死了还不体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