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大礼议,背后隐了怎么样的目的?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王朝,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嘉靖皇帝,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在位四十五年。是一位早期勤政、晚期怠政的帝王,同时也开创了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壮举,但是即便如此,嘉靖皇帝依旧牢牢掌握着其至高无上的权力

  到其驾崩,在皇权的归属之上,也从未有过疏忽,就是这位热衷于炼丹修道的帝王。开创了一项保证自己从一穷二白而拥有自己班底的制度,那就是大礼议。

  对于一位他人扶持上位的帝王来说,权力的掌控尤为重要,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正性和对权力的把握。

  就大礼议来看,表面上一场礼仪之争,实则是明朝权力继承的纷争,其中既包括正的延续,也包括新旧权力集团的更迭和延续。

  一、扶持上位,毫无权势

  对于嘉靖皇帝来说,从来到京城那一刻起,其就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京城之中根本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说没有一位大臣是自己的人。

  就地位来说,嘉靖是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也就是明孝宗朱佑樘的侄子,暴毙而亡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再加上嘉靖从小再湖北长大,远离中心,对朝堂内部的情况丝毫不知。

  也正是如此,在朱厚照驾崩之后,继承人的选择之上,认可了这位远离朝堂的旁系皇室子弟。在血缘上,是宪宗一脉,并未远离,而在权力上,嘉靖可谓毫无班底。因而选择嘉靖来继承帝位,无疑是符合朝中大部分人的利益。

image.png

  但是此时扶持嘉靖皇帝上位的内阁首辅杨廷和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位年仅十四岁的帝王,是如何令他们头大且佩服的。嘉靖和杨廷和等人的冲突,从他初次来到京城准备登基便已经有了。

  冲突便是嘉靖应该尊朱佑樘为父,还是其生父朱祐杬。因为在嘉靖登基的顺序上来说,属于父死子继,但是朱厚照没有子嗣,最后由朱厚照堂弟朱厚熜继位。

  因而杨廷和等人认为大所继承的乃是朱祐樘,所以要尊朱祐樘为父。但是年仅十四岁的朱厚熜则认为自己来承接皇位,并不是以皇子身份。

  因而无需尊朱祐樘为父,还要为自己的父亲朱祐杬正名。当然这一冲突,由于当时忙于解决登基之时,暂时搁置了,但是远远没有结束。

  二、皇考之争,权力之争

  在嘉靖皇帝登基之后,关于皇考的争夺依旧无法平息。为何杨廷和等人坚持要嘉靖认朱祐樘为父呢,其实其依据的《皇明祖训》,其中便规定了皇位继承的规则,也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继。

  然而其并不可能预见到所有的情况,例如在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之后,所继承其皇位的便是其弟弟朱祁玉。这并不是说朱祁镇没有子嗣,此时朱祁镇皇子朱见深仅仅两岁。

  加上面对土木堡之变,明朝内部政局动荡。为了国家的安稳,年少的朱见深显然没有朱祁玉合适。到了嘉靖时期,之所以据理力争要将其父亲兴献王追尊,并且入宗庙。

  抓住的便是《皇明祖训》之中对于继承者规定的漏洞。由此展开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杨廷和等元老坚决要尊朱祐樘,将嘉靖看作朱祐樘的子嗣看待。

  而以张璁等新进官员则认为嘉靖继承的皇权正,而非是以朱祐樘子嗣身份继承因而支持嘉靖追尊其父。同时嘉靖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

  他认为人朱祐樘为父,而自己的父亲母亲为叔父、叔母,本身就是有违伦理的,是大不孝的行为。并且以退位为要挟,坚持自己的做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结果就是杨廷和等人选择妥协杨廷和一气之下,选择了辞官回乡。最终以嘉靖为首的新兴势力取得了胜利。

  三、权力的交替,新旧势力的斗争

  大礼议看似只是一场关于宗庙礼仪的争夺,但实际上确实一场权力更迭之下的斗争。首先就是杨廷和等元老,作为两朝元老,他们位高权重。嘉靖皇帝也是由他们扶持的,他们自然是想要继续左右皇帝,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image.png

  但是嘉靖皇帝也明白这一点,在其没有班底的情况之下,很快便得到了张璁等新进官员的支持。因而深层次来说,这就是一场有关新旧势力权力争夺的斗争。

  张璁作为在嘉靖时期才崭露头角的官员,与杨廷和等元老自然是格格不入。此时也深刻的认识到,想要有一番作为,只有支持新的帝王,才能在未来的朝堂之上争夺一席之位。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也是对的,嘉靖皇帝不是一个人人拿捏的帝王。他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治国理念,想要一展宏图,而非被人掌控。

  就明朝嘉靖年间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来说,其有利有弊,首先就是通过大礼议,嘉靖皇帝成功的掌握了权力。并且将以杨廷和为首的元老排挤出了权力中心,继而启用了一批忠于自己的臣子。这也为嘉靖皇帝前期的勤政提供了先决条件。

  但是由于杨廷和等元老的离开,朝堂之上大都剩下了迎合嘉靖皇帝的臣子,导致嘉靖后期沉迷炼丹修仙,不理朝政。致使在明武宗和嘉靖早期的努力毁于一旦。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