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讲究重文轻武 在宋朝读书是一种什么体验
对宋代读书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宋代的读书人为何那么幸福?他们幸福在什么地方?
中国两千多年以来,读书人最舒服的一个朝代,肯定就是宋代了。因为宋代重文轻武,读书人的地永远都练武之人要高。
所以说整个国家的权力,其实也都掌握在读书人的手里。武将们全部都要听从文臣的调遣。而且武将一直生活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中,大将军狄青就被文人们给活活吓死了。
重文轻武的思想之下,宋代的综合国力的确得到了提升,可是宋代的大军却不会打仗了。因此跟大辽打失败,跟西夏打还是失败,甚至连小小的大理,宋代都不敢招惹。
这种窝囊的形象,不得不说,就是宋代重文轻武的思想所导致的。宋宗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大家都拼了命去读书,希望能够高中进士。没什么人愿意去练武了,那玩意儿多辛苦啊。
宋太宗为了好名声,搞起了科举扩招。
宋代以前,其实大家对科举制度是较冷淡的。纵观整个唐代,每届科举入士的人其实也就十几二十个人。
唐代包括五代时期,要想做官,其实要么就是通过家里的关系,要么就是通过军功。想要从科举制度中脱颖而出,其实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到了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代以后,其实这种情况依旧没有得到改变,他还是只录取几十个人,显然读书人的地位在宋代初年并没有得到改变。
那么是什么时候发生改变的呢?事情要从赵光义这边说起。赵光义斧声烛影,从哥哥赵匡胤那里夺取了皇位,此后他的俩侄儿和弟弟又离奇去世了,因此他的皇位就很稳了。
可是与此同时,赵光义的名声就很不好,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是掉了自己的兄弟和侄儿上位的。在古时候读书人的一张嘴,那就是导向。
那么该怎么改变这种现状呢?为了挽回自己的声誉,赵光义必须要想办法笼络读书人才行,因此他决定扩招,每一届的科举都能录取几百号人。
这么一来读书人可就开心了,这好皇帝到哪里去找?因此读书人们纷纷夸赞起了宋太宗赵光义,至于斧声烛影的事情,大家也不愿意做过多宣传了。
读书热,也就是在宋太宗手里得到了发展。等到了宋宗时期,他总不能说自己的老混的差吧?因此他也搞扩招,此后进士录取的人数越来越多,也就出现了冗官的现象。
啥是冗官呢?也就是考上的进士太多,可没那么多工作单位可以供他们安排的,因此他们只能成为候补队员。
这就有点类似过去的大学生包分配,后来的大学生勉强能找到对口工作,现在的大学生,都跑去工地了能找份工作就不错了一样,宋代的进士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
因此宋代出现了大量进士,他们虽然有考上功名的身份,但是却只能坐着冷板凳,等待着上级的安排。
宋代皇帝表示,刑不上大夫。
在宋代皇帝看来,读书人那都是国家的人才。因为他们足够聪明,又没有的实力,这正是封建治者们最喜欢的臣子。
想要用臣子的时候,可以随时重用,不想用了,那就一脚踹开,他们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主动权都掌握在宋代皇帝们手里。
可是读书人也了解为自己争取权益啊,如果的这么不堪入目的话,那么肯定还是有大量人不愿意去读书。
因此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在位自己争取一定的权益,尤其是到了宋代,读书人们将刑不上大夫作为了自己的免死金牌一般。
只要在朝中做官的读书人,即使犯了罪,那也不能轻易就上刑,毕竟人家都是读书人。这也就成了宋代约定俗成的一种办法。
尤其是在苏轼的乌台诗案中,这件事就足以说明了这个原则。当时苏轼的诗词里,被人挑刺儿找了点的证据,因此苏轼被打入了死牢。
可是因为苏轼是士大夫,因此不能对他用刑。在朋友们和兄弟苏辙的多方营救之下,苏轼这才捡回一条命,还没有对他动刑。
读书人是舒服了,可是国家战斗力却弱爆了。
读书人在宋代达到了各自的人生巅峰,他们在朝中可以直言不讳地向皇帝上书,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地方上又能够节制各路大军,成为正儿八经的实权人物。
因此整个宋代都被文人所控,那么卓越的武将自然是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可以说武将都不敢说话,不敢表达异议。
为什么?因为他们但凡表达了异议,那文官们就可能因为讨厌这个武将,从而选择上书这个武将,皇帝肯定是更加信任手无缚之力的文臣,从而对武将产生怀疑。
长此以往,这军中的武将们也都过得唯唯诺诺,失去了核心战斗力。他们也不敢跟文人顶嘴,时刻处于紧张状态之中。
如此一来,要打仗的时候,文人都往后撤,让武将冲在最前面。平里唯唯诺诺的武将,哪里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所以说宋代打仗的能力,的是弱爆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代皇帝甚至要扩招兵马,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兵力不足的原因,其实他们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也就出现了冗兵的情况。
总结:过分极端,永远不是一件好事。
都说宋代的经济水平高度发达,这是读书人的功劳。可是对于农业来说,没有先进的生产力,究竟能发达到什么程度呢?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专家们实在是夸张了。宋代的经济好是的好,但是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发达,依旧是很落后的小农经济,很难有大规模的商业活动。
重用读书人的恶果相对来说,更加明显。宋代大军战斗力不足,不光被大辽、西夏欺负,被后来的大金也欺负,后来又被蒙古欺负,总之没有一天好子过。
参考资料:《宋史》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