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虎符能够调动千军万马 皇帝为什么不担心被篡位

  古时候虎符的网友们,古时候一枚虎符,能调动千军万马,皇帝为何不担心将领叛变谋朝篡位?

  历史上有很多关键性的小物件,看着不起眼,威慑力却极大,有时能轻易改变历史进程。兵符,是古时候调兵遣将的一个重要的凭证,“虎符”是兵符的一种,又称兵甲之符,是皇帝授予最高将领调兵遣将的信物,但你若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那就错了,因为皇帝作为最高的军事帅和实际权力的拥有者,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将身家性命都交给一个“异姓”的将领。

  所以“虎符”是一人一半,一半留在皇帝或者太后手里,一半在最高将领手中。遇到重大军事决断时,由朝廷使节手持虎符的右半部分,跟将领手中虎符的左半部分验合后,军令才得下达。

  中国的文字词汇是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汉语里有一个词是“适合”,就是根据两半虎符验合后确认无误,才有了这个词语,这两半虎符形状铭文都是相同的,背面各有榫卯,应,就如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

  那么虎符为什么称“虎符”呢?在春秋战国时期,兵符经常被做成老虎的形象,在“四神”中,老虎是战神,虎与龙相随,而龙最终也成为帝王的象征。虎代表西方,也称,象征着大军伐决断的锐气,老虎是森林之王,有着王者的威慑力,也代表王的形象。

  目前发现的秦朝时期的虎符有4件,在秦始皇一中国之前,秦新郭虎符铭文有错金铭文四行四十字:“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殹(也)。”

  其中“右在王”,说明右为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皇帝手持的是虎符的右半部分。秦始皇用的虎符,秦阳陵虎符铭文也刻有“右在皇帝”的字样。

image.png

  而从汉朝到隋朝,虎符的形状,铭文虽然有变化,但材质和“右在王”始终没变,材质是铜质为多。魏晋南北朝时期,虎符沿用不衰,不过虎符大都是与诏书同时使用的。

  唐代因为忌讳老虎,就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改为“龟符”,元代时期用虎头牌。

  关于虎符最有趣的历史故事是——信陵君围魏救赵。公元前257年,秦国突然发兵将赵国邯郸围得跟铁皮桶一样,眼看赵国就要了,魏国将领晋鄙出于盟友的情谊,带着十万人马浩浩荡荡地去了,一去就怂了,把大军驻扎在外面凉快,就是不进去援助。

  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与魏王夫人如姬合谋盗取了魏王的虎符,取晋鄙而代之。最终大破秦军,挽救了赵国,可见一枚虎符的威力,几乎等同皇权。

image.png

  虎符如此厉害,皇帝怕不怕持有虎符的将领?

  要说一点不怕也不可能,自古兵权就是最敏感的,即使没有虎符,皇帝对高级帅的防范心也是极强的,他们会想出种种办法节制帅的权力,如岳飞,在胜利在望的时候,就被十二道金牌召回。

  要说虎符的威力,诸葛亮可谓深谙此道,当年曹因赤壁之战向北退兵,诸葛亮俘获了守南郡的将领,取得了虎符,用虎符诈调出曹兵救出南郡,可见士兵是认“符”不认人啊,用虎符便可以“以彼攻彼”。诸葛亮命张飞袭取荆州,占领襄阳,兵不血刃连续拿下三座城池,可见虎符小则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大则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非常重要。

  为了防止持有虎符的将领,皇帝除了将虎符一分为二,立下规矩,如果使节不拿虎符去大军与将军验合,即使太子驾到,也无法左右大军调遣。

  汉武帝时期,太子刘据曾经想去调兵,却因大军见不到虎符,拒绝为他卖命,虎符的权威可见一斑。

  所以,宋代时皇帝会在大军中安插监军,监视将领的一举一动,而将领的家人也会北“安排”进皇宫,好生照料,如果将领有反心,立马断子绝孙,这一招也够损的。

  在忠君思想很严重的古时候,有魄力的将领还是少数,除非皇帝实在没用,不得民心,或者这个将领像赵匡胤一样,具有极高的威望,众望所归,否则要想成功,仅凭一枚虎符,无异于痴人说梦。

  信陵君如果不是信陵君,就算他有虎符又怎样?为了调遣大军,他将晋鄙打死,却没人敢质疑,仅仅因为他是信陵君而已。

image.png

  宋代时期,赵匡胤解除了将领的兵权,“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像兵符、虎符这样的东西更是形同虚设了。

  至于说权臣谋朝篡位弑皇帝,历史上也有很多,大臣谋反的并不将军少,不管怎么说,虎符还是一件价值连城的物件,它背后象征的皇权非常有力量,甚至可以用它来弑皇帝,也是不得不慎重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