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会输掉长平之战,是因为能力不行吗?

  秦将白起因为这场战役而被后世尊为战神。赵国的主将赵括也在这场战争中受伤殒命,从此留下了只会“纸上谈兵”的笑谈。然而历史总是胜利者所写的,赵括确实是输给了白起,但是这不代表赵括很弱。

  赵括之所以会输掉长平之战,只能怪时运不济,对手太强。

image.png

  我们先来看一下长平之战

  公元前270年,秦军绕过韩国,进攻赵国,但是大败。之后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把锋芒指向秦赵中间的韩国。随后

  公元前260年四月,秦国占领韩国的上地区(今山西省东南部),赵国派老将廉颇出战,初战不利后,廉颇退回赵国境内,筑起高墙坚守不出,准备以逸待劳,迎击秦军。上被占领后,赵国都城直接面对秦军的锋芒,这对赵国来说非常不利。所以赵国决定先发制人,派出赵括,夺取上,阻击秦军。

  虽然秦军是远道而来,但是秦国国力强盛,战略物资准备充分,而且白起在上周围经营数年,非常充足,只要赵军来袭,随时可以就近调兵。而此时的赵国就连粮食都要向齐国借取,军事能力根本没有办法和秦国相,长平之战是调集了赵国全国兵力所作的大决战,所以这场战争本质上是秦国倚强凌弱的战争。

  七月份,等到赵括四处调集军队发动进攻时,面对的是不断地涌来的秦军主力。在赵军换帅的这段时间里,秦军已经筑成了坚固的堡垒,赵括接替廉颇后,放弃了廉颇坚守的策略,采取主动进攻秦军的方法。

  坚守,对于此时国力衰弱的赵国而言,只是失败的晚一点。只有进攻,大败秦国,才有翻身的机会。两国把国运都堵在了长平之战上面。为了上地区,秦赵对峙在长平这个地方。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长平是一个狭窄的战场,秦赵两军数百万精锐军队拥挤在一起,没有谁拥有绝对优势。谁的后方先出现问题,谁就会输掉战争。

  交战数次后,白起佯装撤退,赵括命令赵军主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修建的营垒前。此时,致命的问题出现,过长的战线让赵国的补给出现了问题,白起命令一只部队突袭了赵军的后方,切断了赵军运输粮的粮道。没有粮的赵军只好由攻转守,等待救援。

  秦昭襄王得知赵军主力被围,粮道已断,亲自到战争前线,调集秦国青壮年参与拦截赵国援军和粮补给。

image.png

  九月,赵军断粮四十多天,赵括率领部队突围的时候被中箭身亡,赵军因为没有主帅指挥,四十万士兵向白起投降,之后白起只放走了两百余名年纪还小的士兵,其余降兵全部。

  这是一场持续数年的消耗战,双方都堵上国运了,最后赵军因为缺乏粮而失败。

  秦军虽胜,却是惨胜

  《史记》中记载了白起坑四十万降兵,却没有记载坑的原因。有人说四十万降兵如果能成为秦国补充兵力,不是更好吗,为何要全部坑。

  关于这个原因,我们看一下长平之战过后秦国的战况,白起在此战后曾说道:今秦虽破长平,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通典》记载: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法言义疏》记载:蚩尤之乱,不过於此矣。降卒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秦军损失过半,粮已尽。秦国自己的士兵都吃不饱饭,哪来的粮食给降兵吃。

  我们来假设一下,秦赵两国损失的兵力应该对等,《史记》记载赵军被坑四十余万,秦军死伤过半,这样来说秦军损伤二三十余万人,赵军只不过阵亡数万人,胜利的应该是赵军才对。所以《史记》中的记载应该是记载错误,或者在传抄时笔误。如果赵军被坑的是十四万,才能与秦国死者过半相对应。

  秦国为何要对外说坑赵国四十余万人呢?这个最大的可能应该就是为了威慑国家,上面说到,秦国虽胜,却死者过半。秦国故意夸大长平之战的战国,目的应该在于威慑国家,试图从心理上消灭他们的抵抗心理。

  此役,秦国举全国之力勉强获胜,连秦昭襄王都亲自到了前线督战。元气大伤的秦国已经没有继续征战的力量,如果赵国粮足够,秦军不一定能够获胜

  后续

  白起明白长平之战能够胜利乃是因为赵国粮补给没有跟上,坚持要一鼓作气打下邯郸,不给赵国留下喘息的机会。但是受到贿赂的秦相范雎以秦兵疲惫,继续休养拒绝了继续进兵。于是白起称病归隐。

  期年之后,秦国赵国都城邯郸,久攻不下。楚魏趁机攻打秦军,导致秦军损失惨重。白起听到秦国失败的消息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

  愤怒的秦昭襄令白起带兵攻打邯郸,白起深知长平之战已经导致赵国的怨恨,如果自己继续带兵攻打赵国,必然引起赵国全国同心协力的抵抗,于是称病,迟迟不肯赴命。而后秦昭襄王以“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赐死白起。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