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的地理学说是怎么在和辽国的谈判中发挥作用的?
很多朋友都非常想知道宋朝科学家沈括的地理学说是怎么在和辽国的谈判中发挥作用的?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
在宋代,由于测绘技术的局限,绘制地图用的是“循路步之”法,也就是沿路步行丈量,用步行得出的数据绘制地图,由于道路弯弯曲曲,山川高低错落,用“循路步之”法绘制的地图与实况有很大的误差,图上差之一厘,实地就差之千米。
沈括很注重考察祖国的山河特点,进而形成了他的地理学说。沈括在地学方面反映了中国当时地学已经达到了先进水平。
他正确论述了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而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漳水、滹沱河、桑乾河等河流所携带的泥沙沉积而形成的。
当他察访浙东的时候,观察了雁荡山诸峰的地貌特点,分析了它们的成因,明确地指出这是由于水流侵蚀作用的结果。他还联系西北黄土地区的地貌特点,做了类似的解释。
他还观察研究了从地下发掘出来的类似竹笋以及桃核、芦根、松树、鱼蟹等各种各样化石,明确指出它们是古时候动物和植物的遗迹,并且根据化石推论了古时候的自然环境。
沈括视察河北的时候,曾经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制成立体地理模型。这个做法很快便被推广到边疆各州。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沈括奉旨编绘《天下州县图》。
他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件和图书,经过近二十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我国制图史上的一部巨作——《守令图》。
这是一套大型地图集,共计二十幅,其中有大图一幅,高一丈二尺,宽一丈;小图一幅;各路图十八幅(按当时行政区划,全国分做十八路)。图幅之大,内容之详,都是以前少见的。
在制图方法上,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等九法,这和西晋.裴秀著名的制图六体是大体一致的。他还把四面八方细分成二十四个方位,使图的精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为中国古时候地图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地理学说与《大宋天下郡守地图》在与辽国的边界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宋与辽国之间战争不断,签订《澶渊之盟》后双方罢兵休战。辽国垂涎中原地区的繁华,仗着骁勇的骑兵,不断提出领土要求。
宋熙宁八年(1075年),辽国派大臣萧禧来到东京,要求重新划定边界,他提出的边界是山西北部的黄嵬山,黄嵬山以北为辽国所有,以南为大宋朝所有,大宋朝如同意他的要求,等于将辽国的领土向南推进了三十多里。
黄嵬山是一座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山脉,北宋大臣没人知道,朝廷上上下下乱作一团。
这时,朝廷想起了熟识地理的沈括,命他出任谈判特使,要他既不能轻开战衅,也不能向敌示弱而接受无理要求。
沈括他所恃的武器就是他的地理学说与《天下郡守图》。他向萧禧指出,两国按《澶渊之盟》划分边界,边界是白沟河,白沟河以北为辽国领土,以南为大宋领土,而黄嵬山在白沟河以南,是大宋的领土,而不是辽国的领土。
萧禧没有一张自己的地图,更不知道黄嵬山的准确方位,在地图面前,他感到理亏三分,气焰不知不觉地矮了一截,争论了几天后,双方无功而返,但没有将争论推向极端。
不久,沈括又受命出使辽国,在辽国首都上京再谈两国边界,这时辽国的谈判代表升了级,改成了辽国宰相杨益戒。
在谈判时,沈括再次提出以《澶渊之盟》为基础,以《天下郡守图》为依据,有理有节,寸步不让,而辽国宰相找不到重划边界的理由。这时,沈括又出示宋朝的木制地形模型,这使得辽国宰相大为惊奇,深感宋朝有奇才能人。
沈括终于使得辽国放弃了对宋朝的领土要求,他以一位外交家与地图学家,运用智慧捍卫了宋朝的尊严,把祖国的领土夺了回来。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