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权势就已经很大了吗?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权势就已经很大了吗?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简单来说,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其实就是个“二皇帝”,如果他愿意,可以随时与李渊“公平对决”,发动玄武门之变只是走了一条捷径。
李世民的权势到底有多大?我们从地位、军事、行政和地方掌控四个角度来具体分析。
李世民的地位:位在亲王、三公之上
朝廷中皇帝与太子的地位最特,他们属于“君”,余者皆为“臣”。臣子也要分等级,最高级别的是正一品的亲王、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李世民的头上加了七八顶乌纱帽,从三品到一品所有要职都兼遍了,也不能搞个“副太子”啊。于是李渊只好下了一道圣旨:李世民位在亲王三公之上,相当于“正一品plus”,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
李世民的军权:天策府领天下兵马
李建成虽然挂了个“二号人物”的头衔,其实在实际权力上却远不如李世民,如在军权上,二号人物其实就是李世民。
唐初的军制是府兵制,十六卫领天下府兵,李世民任左、右武侯大将军。这个职位与十六卫大将军平级,显然不能与李世民的地位相匹配,于是李世民又兼任了两个职务:太尉、天策府上将。
太尉是秦汉时期的最高军事长官,三公之一(太尉掌军事,司徒掌行政,司空掌监察),汉武帝时期改称大司马,隋唐时期太尉已经没有实权,只是象征性的军队第一人。
为了授予李世民实际军权,于是李渊创造性地发明了“天策上将”这么个职务,行使秦汉时期的太尉实职领天下兵马,并规定其地位太尉高。
其实李世民的军权的太尉高。三公开府建衙是惯例,但其官署成员由国家选拔任命,没有自。天策府就不一样了,它的编制达到了50人之多,且由李世民自行决定,朝廷不能干预。
人事权就意味着控制权,很显然,这个结果就导致天策府的官员只认李世民这个oss,事实上与朝廷割成两大并列的军事系。
李世民又打了个擦边球,他在天策府搞了个“文学馆”,这个名字很“”的机构其实就是李世民跟朝廷争夺人才的“魔爪”。
李世民的政权:司徒兼尚书令、中书令
除了兼任太尉,李世民还兼任了司徒,三公除了“司空”外,他一人包了俩。司徒跟太尉一样,在唐朝只是象征性的外朝第一人,并没有实权,实权在谁手上呢?三省长官,亦称“宰相班子”。
三省是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复核监察。中书省的一把手称“尚书令”,副手称“中书侍郎”;尚书省的一把手称“尚书令”,副手称“左右仆射”;门下省一把手称“侍中”(纳言),副手称“门下侍郎”。
三省的一、二把手,以及加“平章事”、“参知政事”、“同三品”的官员,都是宰相班子成员,其中一般以尚书令为宰相之首。
李世民一人包揽了尚书令和中书令两个职务,是朝政决策和执行的最重要人物之一。
李世民的:分陕东割据
除了以任职外,李世民又兼任陕东道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凉州总管。
雍州和凉州大致相当于今天陕西、甘肃、宁夏,益州相当于今天的四川和陕西南部,陕东道就有点吓人了,它包括了河南、河北、陕西和部分山东地区。
李世民在地图上画了个圈,把整个北方都划拉进自己的势力范围了。当然,这不代表他在这些地方可以一手遮天。但陕东道这地方非常值得一说,它是李世民的胆气所在。
按史载,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两派斗成乌眼时,李渊曾提出一个方案:划陕而治,以潼关为界,李建成在长安,李世民去洛阳。不过,这个方案因遭到李建成的激烈反对而最终破产了。
我个人认为这是李世民登基后编造的历史,李渊不可能搞出这么个方案,这么做其结果就是分大唐为“东西唐”,进而引发新的战争。除非李渊患了老年痴呆症,否则他宁可把这俩都了也不会这么做。
所谓“分陕而治”其实是李世民一直想达到的目的,并且他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说起来让人不寒而栗。
早在李世民征伐窦建德、王世充时,李世民就开始营建个人势力,如他连娶两个韦氏姑娘,这两个韦氏都是二婚女,不是李世民好这口,而是为了抓牢韦氏家族。再如,他派张良悄悄潜入河南、山东一带,秘密联络各方。
这些小动作被李渊看穿后,李世民又玩了个“无间道”,他提出自愿交出陕东道的兵马控制权,交给李渊的心腹温大雅。李渊于是很高兴地接受了,他哪里知道,温大雅早就是李世民的细!
在陕东道的经营中,李世民唯一的失误就是在清剿刘黑闼时得罪了河北集团,李建成却在魏征的建议下把握住了机会。倘若不是那次失误,估计不需要玄武门之变李渊、李建成就要交枪了。
李世民的权势为何会发展到如此可怕的程度?原因很简单:
一是李世民的战功太卓著,李渊离不开他,从而培养了李世民的势力;
二是李渊在处理的问题上不够理智,护犊子的心理太严重,当断不断的妇人之仁导致兄弟矛盾越来越深;
三是李世民集团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必然要推动李世民夺嫡,作为这个团队的领袖,李世民恐怕也很难有后退的余地。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