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藩镇势力是怎么一步步变强的?朝廷为什么不想办法压制?
唐朝藩镇势力是怎么一步步变强的?朝廷为什么不想办法压制?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唐朝政权实亡于藩镇割据,中央及地方矛盾尖锐,各地节度使揽军、政、财权,职位又由其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随着时间推移,唐朝治者无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的藩镇节度使,各地藩镇却有实力攻打京城,逼迫皇帝出逃,使得唐帝权威扫地。事实上,“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这种中央集权程度削弱、藩镇强大且互相争战的割据局面,有着明确的发展阶段,观察分析各个阶段的藩镇割据发展形势,便能深刻理解唐朝的衰落过程。
▲唐平“安史之乱”形势图
第一阶段——割据形成发展时期
该阶段大致处于唐代宗初年至唐德宗末年。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史思明长子史朝义自缢身亡,其麾下羽纷纷投降,“安史之乱”至此结束。奈何朝廷实力有限,既不能派心腹将其架空,也无法彻底将其打散拉拢,所以最后只能以赏功为名授以藩镇节度使称号,并命其分原安史逆贼所占各地。朝廷共设四镇节度使,即李怀仙为卢龙(又名幽州或范阳,今北京)节度使,辖今河北及东北地区﹔李宝臣为成德(又名镇冀或恒冀,今河北正定)节度使,辖今河北中部地区﹔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大名北)节度使,辖制今河北南部及山东北部地区﹔薛嵩为相卫(今河南安阳)节度使,辖制今河北西南部及山西、河南部分地区。不久,相卫辖区为田承嗣所并,四镇遂变成三镇,三镇名服唐廷,实则,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将代立,朝廷无法过问和干涉节度使的继承事宜。
▲唐代藩镇分布图
除去这大名鼎鼎的河朔三镇外,另有淄青(又名平卢,今山东益者)镇节度使李正己,本来淄青节度使为侯希逸,李正己将其击败后,唐朝中央无力收回,只能授以其节度使称号,
李正己一家也由此治山东地区长达三代四人;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梁崇义则实行割据封闭治长达十九年。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梁崇义被灭,次年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节度使烈据镇反叛,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的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节度共同抗拒中央,不遵唐帝号令。唐德宗连忙调集淮西邻道集攻烈,其余诸道皆观望不前。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德宗调泾原(今甘肃泾川北)兵东援,十月,
泾原军于长安发动叛乱兵变,拥立留居长安的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秦帝,德宗无奈出奔奉天(今陕西干县)。
▲唐德宗李适剧照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烈称楚帝,改元武成。二月,奉命驰援德宗的朔方(今宁夏灵武)节度使李怀光追随叛军反抗唐朝,德宗再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唐朝政权此时危在旦夕,随时都可能覆灭。好在名将李晟率军收复长安,同年六月平定“朱泚之乱”。贞元元年(公元785)八月,李怀光之乱平定,二年(公元786年)四月,烈为部将所,冀鲁四镇暂时表示重新尊奉唐帝,大唐表面上又重归一。唐德宗李适经过这场史无前例的反叛后,几乎吓破了胆,决定对各地藩镇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当然,李适也采取了一些保障自身安全的措施,如加强禁军(神策军)、充实府库等。不过这些举措却引发了另一个极具威胁的后果,即宦官掌权乱政。
▲唐代宦官剧照
第二阶段——中央讨伐叛镇时期
该阶段大致处于唐宪宗李纯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至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唐宪宗李纯即位后,经过其父唐顺宗李诵十余年的治理,唐朝中央军力与财力积累了一定基础,唐宪宗开始着手削藩。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上书求兼领三川不得,发兵进犯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宪宗遣高崇文率神策军出征平定。同年,宪宗又平定夏绥节度使杨惠琳叛乱。次年,镇海(今江苏镇江)节度使李锜叛变,宪宗调邻道兵征讨,李锜为部将所。
▲唐代出征场景壁画
唐宪宗数次平叛藩镇均取得胜利,增强了朝廷主战派的信心。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成德节度使王士逝世,其子承宗自为藩镇,宪宗遣宦官吐突承璀征讨,结果无法取胜,只得暂时妥协,下旨由王承宗继位。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逝世,其子从谏继位,从谏年幼,军中遂推大将田兴(后改名弘正)为主。田兴上书表示愿服从宪宗治,遵守中央法令,申报魏博地区户籍,还向唐廷刺史督抚等地方官,并遣使送从谏入京为质,河朔三镇由此出现突破口。
▲唐宪宗李纯画像
另一方面,淮西自烈为部将陈仙奇所后,吴少诚又陈仙奇,其义弟吴少阳继位后仍旧割据一方。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父位,对于淮西镇如何处置,唐朝群臣分为主战﹑主抚两派,宪宗本人的立场是主战。于是唐廷征集邻道军队淮西之时,淄青﹑成德两镇暗中支持淮西,河阴转运仓被焚毁,主战派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先后被刺,但这些风浪都没令宪宗动摇,他任命裴度为相,坚持平定藩镇割据叛乱,这也成为藩镇势力与唐朝中央的一次大决战。
▲唐朝军队剧照
由于各地平叛军队中,不少将领迁延观望,故意作战不力,所以战事一度陷入胶着。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十月,宰相裴度亲临前线督师,唐邓节度使李愬雪夜袭克蔡州,擒吴元济,取得最后胜利。同年,宪宗发兵淄青,次年二月,淄青将刘悟节度使李师道降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卢龙节度使刘总见此,相继自请离镇入朝,请朝廷另节度使,唐中期以来藩镇长期割据的局面至此似乎得到了解决。然而由于朝廷平叛过程中消耗太多人力物力,致使和平局面之下暗流涌动。
▲唐代长安城(现代数字化复原)
第三阶段——藩镇复兴延续时期
该阶段大致处于唐穆宗初年至唐懿宗末年。唐宪宗长年平叛,耗光了中央府库积蓄,地方的平和稳定又使朝臣思想麻痹,这就为野心家们暗中蝇营狗苟提供便利。宪宗晚年大举修行炼丹以求长生,加之任用聚敛之臣,赋税极高,百姓对此怨恨不已。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宪宗驾崩,唐穆宗即位后为平复百姓,着手裁减兵员,此举虽大幅节省财政开支,然而被裁士卒没有合适去除,于是在各地作乱,而河朔三镇将士也因与朝廷派的昏庸官吏产生矛盾,最终双方汇聚在一起,准备发动新的叛乱。
▲唐穆宗李恒剧照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卢龙兵乱,将士囚禁朝廷任的新节度使张弘靖,尽其幕僚。随后,成德军擅自魏博移镇成德的节度使田弘正(即田兴)。穆宗命裴度兵讨伐,并下令魏博节度使田布(田弘正之子)出兵助讨成德,由于将士不肯出力,还要求田布行河朔故事(即恢复当初状态),田布不肯只能谢罪。河朔三镇再次脱离中央控制,此前被朝廷裁撤的士卒纷纷投奔新割据者朱克融﹑王廷凑﹑史宪诚等人。
▲裴度画像(局部)
裴度征讨无功而还,徒劳靡费国帑,唐朝中央亦无法支撑长期作战,只好承认现实,放任河朔三镇自立。见唐帝无法反叛,各地人心思变,很多小型割据势力纷纷涌现,如徐州大将王智兴逐节度使崔群并自领军务,朝廷无奈授以节镇。泽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悟擅囚监军使刘承偕,朝廷无奈宣布流放刘承偕,刘悟子孙三代之后占据泽潞十余载。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李德裕率军发动“会昌伐叛”,一举平定泽潞,这才稳定住了中央对各地的基本控制。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藩镇割据虽有所复兴和发展,但危害性并没有之前那么严重,各地藩镇节度使也只是经常发生牙将逐帅等“以下克上”之事,没有各自大打出手,此外多地还出现权力下移的趋势。
▲唐昭宗李晔剧照
第四阶段——藩镇相互兼并时期
该阶段大概处于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唐朝灭亡(公元875年~公元907年)。乾符二年(公元875),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朝廷虽征集各地藩镇围剿,但由于大军指挥并不一,加上各地节镇利用机会扩充实力,唐朝的灭亡速度反而因此加快。广明元年(公元881年)十二月,黄巢攻入长安,僖宗仓皇出逃,唐朝治名存实亡,各地割据势力趁势兴起,割据藩镇空前增多。
▲后梁太祖朱温剧照
农民军被剿灭后,藩镇完全无视唐朝皇帝权威,开始进行规模浩大的兼并战争。此后数十年,各地割据兼并不断,唐帝也屡次被人挟持充当傀儡。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温弑唐哀帝李柷,唐朝正式宣告灭亡。由于朱温本人缺乏足够的威望与能力,无法正一全国,各地节度使又纷纷变回“大唐忠臣”,打着兴复唐朝的旗号反对其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五代十国的混战局面由此产生,而这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直至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一大部分中国,重新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治,藩镇割据才彻底宣告结束。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